[南京]现存唯一明代太子墓明东陵 建筑平面呈“龟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孝陵是世界文化遗产,埋葬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很多游客前去游览明孝陵,看完朱元璋陵墓的方城、明楼、宝顶,就结束参观。很少有人知道,明孝陵旁边,还有一座太子陵墓,这就是明孝陵的附属陵寝——明东陵。

 

  明东陵少有游客前往,“老南京”版采访相关专家,还原明东陵被发现的全过程。

 

  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

 

  明孝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王韦告诉记者,提起“东陵”,很多人会想起清东陵,联想起“东陵大盗”孙殿英,南京也有一个“东陵”,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这个东陵是明代的,安葬的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

 

  “为什么叫做‘东陵’?史料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为陵寝在‘孝陵之左’,也就是明孝陵的东边,因为方位而得名; 一种是因为朱标生前长期是东宫太子,死后的陵寝也叫‘东陵’。”王韦说。

 

  据介绍,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马皇后所生,元至正十五年(1355)生于安徽太平(当涂)。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时,将朱标立为吴王世子,明朝开国后,他又被立为太子,也就是将来的皇位继承人。朱元璋对朱标的教育非常重视,他在皇宫内建了一座“大本堂”,收集古今各类图书,邀请知名的学者,轮流给朱标授课。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宋濂就是朱标的老师。

 

  从洪武十年(1377)开始,朱标协助朱元璋处理政事,他为人仁慈宽厚,谦虚谨慎,颇受好评大儒。方孝孺将其比作西周时的成王、康王。可惜的是,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标奉命前往西安考察建都事宜,在途中染病,回到南京后就一病不起,次年四月病逝,年仅38岁。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无比悲痛,将朱标安葬在已经选定好的孝陵的旁边。

 

  历史上曾长期湮没

 

  和自己父亲的陵墓相比,朱标虽然生前贵为“储君”,但他的明东陵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后来甚至长期湮没,无人知其位置所在。王韦告诉记者,明东陵的落寞,与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有关。

 

  朱标死后,朱元璋指定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就是后来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在位的时候,还曾经追尊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为兴宗,“后来发生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燕王朱棣抢了朱允炆的皇位,也‘连累’了朱标。”王韦介绍,朱棣称帝后,废除朱标的帝号、庙号,依然称为懿文太子。明东陵的地位也急剧下降,无人问津,缺乏管理,到明代后期竟然成为一片废墟,慢慢湮没。

 

  民国学者王焕镳在编辑《明孝陵志》 中,因为找不到明东陵的遗迹,只能根据文献记载来描述,竟然出现了两种说法,一说在梅花山西边,也就是现在中山植物园内,一说是在明孝陵东。

 

  现存两座建筑院落遗迹

 

  日前,记者前往探访明东陵。这座太子陵墓位于明孝陵陵宫东墙以东六十多米处,从明孝陵金水桥前往文武方门的路上,伸出一条岔路可以前往。

 

  记者看到,明东陵的地面遗址,主要是两座院落遗址,台基四周用城砖加石灰浇浆砌成护墙,正面有台阶,部分城砖上还有铭文。台基表面,散落着一些石柱础。

 

  王韦告诉记者,明东陵虽然长期湮没,但专家经过深入分析,参考明代皇家陵寝的布局规律后认定,朱标的陵墓肯定在明孝陵东边。1982年,南京市园林局与中山陵园管理局组织文物调查时,就已在明孝陵东面发现了不少石柱础,挖出部分黄色、绿色琉璃瓦片。1999年至2000年,文物部门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考古发掘,基本上揭示了明东陵的大致面貌。

 

  考古中,发现了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包括寝园大门、享殿前门以及环绕两侧的弧形园墙; 第二层院落中心建筑为享殿,东、西、北三面有围墙,寝园以北约三百米处可以看到宝顶,也就是朱标的墓冢。

 

  另外,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东陵的排水系统,由于东陵寝园位置偏低,排水很重要,考古中发现,东陵排水系统由宽大的明沟、过水涵道组成,非常科学。

 

  发现的绿色琉璃瓦有玄机

 

  现在前往东陵,能够看到的主要就是两进院落建筑遗址,但在考古专家看来,东陵作为朱元璋皇太子的陵寝,有多个值得研究的特色。

 

  王韦告诉记者,东陵寝园第一进院落两侧围墙向寝园大门内收,平面呈现“龟背状”,这种形制在国内皇家陵寝中独一无二; 在总体布局上,明东陵模仿了明孝陵,只是规模有所缩小,建筑有所省略,中轴线上分别是寝园大门、享殿前门、享殿、宝顶,缺少了方城和明楼;另外,明东陵没有神道石刻,说明了明东陵和明孝陵是共用一条主神道,这一设计后来被北京明十三陵所承袭。

 

  由于朱标曾经被其子朱允炆追尊为皇帝,因此有学者提出,明东陵也应该看成帝陵,是明代的第19座帝陵。

 

  王韦指出,从考古发掘来看,明东陵的规模还是一座太子陵墓,建文皇帝朱允炆在位时间很短,没有来得及将东陵扩建为帝陵。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绿色琉璃瓦构件,按照明代的制度,太子、亲王、妃嫔的建筑、陵墓、坛庙使用绿色琉璃瓦,可见东陵最终并没有被建成帝陵。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