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能承担儒学复兴的期待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儒学复兴,不只是空喊口号,关键是如何落实,而落实的着力点在教育。目前很多读经班、国学班,还有很多社会团体,纷纷以某某书院自称,说明书院一词寄托了人们很多美好的想象,代表了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理想,但书院与现代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有其独特的传统和精神特点。那么书院能否承担起反省目前教育体制缺失的任务?能否与学校教育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地融合,以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新的方向?本报记者就此分别访问了著名学者龚鹏程和熊丙奇。

 

  反对功利之学, 现代学校缺少书院的精神传统

 

  访问人:本报记者 黄体军

 

  受访嘉宾:龚鹏程(中国国学中心顾问,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主任)

 

  记者:对于书院的复兴,您有何期待?您为何特别强调复兴书院精神?

 

  龚鹏程:书院有许多精神都是现代学校不具备的。例如书院强调主敬,要敬业。这敬业本来是《礼记·学记》就讲的,读大学,须学得敬业乐群。但敬业这种精神,在学校传统中是没有的,有的学生荒唐度日,酗酒打架,闹着玩,谈恋爱,乱七八糟。只有在书院里还有敬业这样的精神。

 

  再就是书院在礼底下表现出一种契约精神。现代的学堂呢?现代学堂有两种形式,一是中小学,管得非常死,规矩很多,其目的是要把学生控束住。从前是发型、衣服裙子的样式长短都要管;现在其实也差不多,只是换了些形式。但大学又极为散漫,毫无规矩。university,又称“由你玩四年”,谁管你啊?以致有些大学生养成了恶劣的习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天天睡懒觉。没有礼的精神灌输其中,你寻思着要他们守什么规约,必然引起反弹。老师进教室讲课,学生起来敬礼都不会;下课,学生一哄而散,也不懂得要跟老师敬礼,没任何仪式。学生迟到早退,在课堂上喝饮料吃汉堡等等都算是客气的;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抱着男女朋友摸摸蹭蹭的很多。在书院史里,哪有这样的事?

 

  书院又强调自学精神。因为书院所要教给学生的东西,跟学校是两回事。学校教的是一套考试的技术与知识,只有考试才有用,所以只是敲门砖,叫做利禄之学。而书院跟学校的不同是什么呢?是义利之辨!读书不是为了求科举跟功名,是为自己读的,不是为了老师、为了家长,是我自己想要做个明白人,懂道理的明白人。

 

  自学自律,为己之学,这种精神贯穿于书院中。正因这样,书院才必须要有藏书。因为是自学,学生更多的是从书本子上查找,而不是靠老师教你什么。现在的教育却只是读教科书、读老师的讲义。传统书院不是,是自学,要自己去找书。目前,我们中小学不重视图书馆。好一点的大学,图书馆好些,北大、浙大、清华的图书馆都很好,但学生有没有养成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呢?没有,大多只是去那里读课本、做作业,没有自学的习惯。其实大学哪需要老师讲课?你只要钻进书山去,自然可学到很多东西,并不太需要老师。老师起些指点性的、印证性的作用就够了。这即是传统书院的教学。

 

  从前的书院不但要藏书,还要刻书、印书,它是个出版系统,是面对社会的。现在大学一般也不重视出版功能。只有少数大学的出版社办得还可以,而很多大学并没有出版社。有出版社的,印的也多是些教科书、考试用书,真正面对社会、改善风俗、启迪知识的著作却不太多。

 

  因为书院不是功利之学,所以书院又都有反官学的倾向。朱熹、叶适、陈亮他们办书院时,不约而同地都讲为什么要办书院?因为学校太差了。学校为什么差?因为学生来读书都是为了将来的出路,跟现在的大学一样,学生选你这个科系,读中文、历史、哲学,千万个不情愿。因为他觉得学这些没出路。选科系,就是奔着出路来的,不是为了你的学问。学生一上课就问:“这科分数怎么给、怎么考试?”我讲的东西有多么重要、我的见解有多么难得听到等等,他都不在意。若觉得这跟他的分数没什么关系,或分数给得不够漂亮,他就不修了。这就是功利之学。书院就反对这个。

 

  另外,书院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认为“途之人皆可为禹”、“人皆可为尧舜”。传统书院恰好就是面向社会的,因为它具有儒家经世致用的目的。通过我的讲学,能够移风易俗,能改造这个世界,这是书院非常重要的意义所在。所以书院不是象牙塔,除了钻研学问,它还要影响社会。

 

  还有,刚才说过书院的师生感情非常深厚,尊师重道就不用说了。关键是什么?它有个原理。老师选学生,学生也选老师。各位都知道,书院跟学校不一样。以明朝清朝为例,学校的学官是官方选派的,学生按籍贯入学。州学、府学、县学皆然,跟现在的学校一样,有学区、有学籍嘛!但书院不是,书院学生都是跨省而来的。学生选择老师、书院,是因为书院各有宗旨、有风格各异的学者,可以选择跟哪个老师学、学什么学问。学生大老远来,穿州过府走几百里到书院去学。这才是从师、才是求学、才是问道。

 

  同时书院也选学生。像杭州的诂经精舍,为什么好?学生很少,总共才十八人。阮元在广东办学海堂时,略多些,正取生二十名,附取生二十名,总共也才四十人。所有书院的学生都非常少,精挑细选。如陈澧,被选中到书院读书时,已是举人了,在当地已经很有名望。书院选了这样一批读书种子来培养,焉能不出人才?

 

  老师选学生,学生选老师,所以到书院以后,师生关系当然非常紧密。因为人很少,吃住生活都在一起,这么多年下来,天天问学诘难,感情如家人父子。当然不是现在大学的师生关系能比得上的。现在一个大学几万人,校区又分散在好几处,动辄相隔数十公里甚而数百公里,教室则动辄数十百人上课,以致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认识老师。我就常碰到一些大学毕业生,问他们是什么科系毕业的、他们系有什么老师,许多学生连老师的名字都想不起来。

 

  当时朱熹就说学校为什么差?就是老师“以学校为传舍”,把学校当旅馆,我住几年就走了;学生则“视老师如路人”,路上看到了也不打招呼,假装不认识。结果,过几年也就真的不认识,连名字也忘了。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书院的学生不是为了文凭,所以不会这样。

 

  现在大学里每年还有许多学生跳楼自杀的,年年都要死很多人。其他疯的、变成废人的,不可胜数。师生反目,结为死仇,甚至打官司告来告去的,也不可胜数。我读古代书院史料,从来没见过这等事。

 

  国学教育应服务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

 

  访问人: 本报记者 黄体军

 

  受访嘉宾: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离开了质疑、批判精神培养的书院教育,只是概念与炒作

 

  记者:有着独特精神特点的书院,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能否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熊丙奇:我国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近年来也引起内地高校的关注,说到底,也就是把几个宿舍的学生归为一个书院,通过书院组织各类活动,让学生得到专业知识之外的校园成长。每个书院有自己的书院文化,会聘请教授担任学生的兼职导师,每一两周要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还组织各类讲座,丰富校园生活。同宿舍楼的同学不但组建社团,还一起出杂志、办期刊。家长到香港中文大学探望孩子,就可住在宿舍楼下的房间中,而一些访问学者,也就住在学生宿舍里,这为学生们营造了与教授们方便交流的环境。而大学精神的传承、大学文化的形成,也就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生活、日常交流中。

 

  导师制和寄宿制,是海外实行精英教育的大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措施。寄宿制学院不是给学生提供宿舍那么简单,而是把宿舍作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空间。以哈佛大学为例,全体大一新生会安排在哈佛园,每个宿舍还会配备宿舍学监,负责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宿舍楼就有会议室、活动室。到了大二,学生们会分配到校园里的另外12个学生社区(也就是宿舍区),哈佛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校友关系,培养学生间的友谊。在哈佛,每个学生都可以说出古老的宿舍曾经住了谁,比如比尔·盖茨或者罗斯福。那种由学生自由选择室友的方式,显然并不适合发展学生的人际关系,而会缩小交际圈,难以培育出校友文化。

 

  我国大学虽然也实行寄宿制——教育部门还曾发文要求,禁止学生在校外租房——可是,所谓的寄宿制,只是提供给学生一间宿舍,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寄宿制生活的魅力。不像国外大学那样,可以在下课后和教授们在校园里一起生活、交谈。我国很多大学,一到下午四五点,教授们就离开校园,只留下孤单的学生。宿舍里也配备有辅导员,可是这些辅导员大多很年轻,很难对学生进行人生指导。对于这样的寄宿制,学生并不满意,于是有的提出还不如到校外租房。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教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环境,没有导师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人生发展,大学宿舍成为学生问题高发的地方,比如有学生在宿舍通宵达旦玩游戏、宿舍卫生脏乱差等等。

 

  而且,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让大学寄宿制进一步受到重创。一方面,改革把原来住在校园的教授们全部赶出校园,有教授就指出,换到现在,朱自清已不可能写出《荷塘月色》,他恐怕已经搬出清华园了。另一方面,学生宿舍管理转变为物业管理,且变得不彻底,因为如果宿舍管理属于物业管理的话,应该满足学生业主(租客)的需要,可宿舍还有各种各样的规定,比如晚上10点熄灯等等。

 

  要解决问题,必须思考学校实行寄宿制教学的本意。如果学校实行寄宿制,就是给学生提供宿舍,那还不如全部社会化,让学生自己租房而住。要让寄宿制起到育人的作用,必须在为学生提供寄宿环境的同时,配备宿舍导师,创造与教授共同学习、交流的空间,如果有充满人文关怀的宿舍管理,有及时关注学生身心变化、指导学生适应学习生活、规划人生发展的导师,大学宿舍生活是会变得精彩的。

 

  今天中国教育的问题是,如何不要让教育在底线之下,少谈什么复兴,多谈常识更重要。

 

  书院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核心是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的核心是质疑、批判精神培养。离开了质疑、批判精神培养的书院教育,不可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与创造力,这样的书院只有概念与炒作。

 

  国学教育过程中,要允许不同的意见表达

 

  记者:现在各地有很多读经班,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熊丙奇:毋庸置疑,国学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大中小学都很热,可是,分析学校的国学教育内容,给人的感觉是,对于国学教育的价值、内容、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都缺乏科学、系统的论证,不少学校把诵读经典视为国学教育,学生则把穿汉服作为国学教育,这是形式和概念上的国学教育。尤其是在国学教育过程中,仍旧采取灌输模式,结果是学生可能背诵了几段经典,却根本就没理解国学。

 

  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国学教育,必须立足于把学生培养为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公民,不然,国学教育就没有多大价值。为此,需要办学者和教育者围绕育人目标,来选择适合本校的教材、课程和培养方式,哪些教育内容适合培养本校的人才,就用哪些内容,不能说用国学教材就好,不用就不好。再者,在进行国学教育过程中,要允许不同的意见表达,不能以进行国学教育为名反对质疑,并给质疑者扣帽子,认为是不尊重传统文化,这样推进国学教育,会走到培养独立人格的反面。

 

  (文中学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