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全面启动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科研课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外景。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8月22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宣布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科研课题正式全面启动,目前已有古建筑研究、藏品研究、古书画与碑帖类文物研究、古籍档案研究、清代宫廷历史文化及清史研究等八个大类的33项课题获通过。

 

  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是中国首个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的综合研究性修复项目,预计将于2020年竣工。单霁翔希望故宫博物院能通过这一项目创新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修复的科学规范,在国内创立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典范。他强调此次学术先行,在学术理论的支撑下展开修缮保护,而以往的修缮大多体现“抢救性”常规思路,对建筑和藏品本身的修复保护,没有明确学术和总结。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以开放态度获得公众好评,故宫的古建修缮也将一以贯之,养心殿的修缮将秉持开放原则。在修缮过程中最大程度保留和揭示历史信息,下一步进行更好的展示。”他说。

 

  当天的发布会,相关研究人员还带来《养心殿陈设:清帝的家国情怀与艺术审美》《事佛与祭祖:养心殿佛堂与清代宫廷的满藏汉信仰》和《养心殿建筑档案查询与研究》申报项目的阐释。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表示,养心殿的陈设有一定规制。在此规制之下体现了清代帝王敬天、法祖、勤政、亲贤的治国理念。“就整个紫禁城的建筑来说,体现家国一体的空间仅此一处。我们通过研究养心殿在不同时代同一空间的不同陈设,由此体现不同帝王的艺术情趣,透过藏品看到清帝个性化的一面。”

 

  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指出,养心殿佛堂可以看出清宫信仰的复杂多元性,是汉文化传统的孝思、满蒙的藏传佛教信仰、满族传统与萨满信仰等多文化的混合。养心殿并不大的区域就分布着四处佛堂,其中东西暖阁的佛堂处于办公区后较为隐蔽之处,后接寝宫,尤能彰显其重要地位。“研究课题完成后,对这些佛堂的重新原状陈设和解读都会有很大改观。”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