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森学会馆藏化石助力发现灭绝江豚新物种
如今,一块珍贵的头骨化石帮助科学家拼凑出了鲸鱼和海豚的进化历史,包括南亚濒危江豚的起源。据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Smithsonian’s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海洋哺乳动物化石馆馆长尼古拉斯•佩恩森 (Nicholas D. Pyenson) 及其实验室研究员亚历山德拉•布尔斯马 (Alexandra Boersma) 称,该化石自 1951 年发现以来一直是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典藏珍品,属于约 2500 万年前亚北极海域海豚。它代表了一个新的属种,二人将其命名为Arktocarayakataga。图为将Arktocarayakataga头骨化石放在由美国著名博物学家威廉•希利•戴尔 (William Healey Dall) 绘制的 1875 年阿拉斯加人种志地图上。图片来源:詹姆斯•迪•洛雷托/史密森学会。
研究人员于 8 月 16 日在PeerJ期刊上发表了其研究结果,并制作出了该化石的三维数字模型。据悉,这块化石是海豚头骨的一部分,长约 9 英寸。在被美国地质调查局一名地质学家唐纳德•米勒 (Donald J. Miller) 于阿拉斯加东南部发现后,一直是史密森博物馆的集藏精品。图为将Arktocarayakataga头骨化石放在由美国著名博物学家威廉•希利•戴尔 (William Healey Dall) 绘制的 1875 年阿拉斯加人种志地图上。Arktocara头骨化石旁边是一颗鲸目动物牙齿(很可能是虎鲸)和一颗渐新世鲸齿。图片来源:詹姆斯•迪•洛雷托/史密森学会。
中国文物网8月23日编译报道:如今,一块珍贵的头骨化石帮助科学家拼凑出了鲸鱼和海豚的进化历史,包括南亚濒危江豚的起源。
据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Smithsonian’s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海洋哺乳动物化石馆馆长尼古拉斯•佩恩森 (Nicholas D. Pyenson) 及其实验室研究员亚历山德拉•布尔斯马 (Alexandra Boersma) 称,该化石自 1951 年发现以来一直是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典藏珍品,属于约 2500 万年前亚北极海域海豚。它代表了一个新的属种,二人将其命名为Arktocarayakataga。
研究人员于 8 月 16 日在PeerJ期刊上发表了其研究结果,并制作出了该化石的三维数字模型。
据悉,这块化石是海豚头骨的一部分,长约 9 英寸。在被美国地质调查局一名地质学家唐纳德•米勒 (Donald J. Miller) 于阿拉斯加东南部发现后,一直是史密森博物馆的集藏精品。佩恩森表示通过该博物馆古生物学部中馆藏的超过 4000 万标本,“我们不断学习有关博物馆前辈遗留财富的新内容。”在今年年初,他和布尔斯马开始着迷并关注布尔斯马所说的“这块来自阿拉斯加的小型精美头骨”。
通过研究该头骨化石,并将其与其他现存和已灭绝海豚的颅骨进行比较,布尔斯马确定Arktocarayakataga与上一代大型多样化海豚种群的唯一幸存物种南亚恒河豚存在亲缘关系。这一从该种群中发现的最古老头骨化石(名为“淡水豚总科 (Platanistoidea)”)证实恒河豚属于现存齿鲸最古老的血统之一。
南亚江豚(一种包括恒河亚种和印度河亚种的物种)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它是一种倾向于一侧巡游的不寻常生物,没有视力,使用回声定位在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及巴基斯坦等国家浑浊的河流中导航和觅食。与其已知的祖先不同,它只生活的淡水中。但人类的活动,包括渔网的使用、污染及其栖息地的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该物种的繁衍生殖,致使其现存数量大幅下降至仅剩几千只。种群面临的濒危状态导致科学家很难展开相关研究。
布尔斯马表示:“我们能够研究恒河豚的最实用方式之一就是研究其进化历史,并观察与它相关的化石,以尝试更深入地了解其起源。时至今日,这一曾经一度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多样化种群如何缩小到南亚单一物种仍然成谜,但每一个小的历史细节都能够提供帮助。”
根据附近岩石的年龄,科学家估计Arktocara化石来自渐新世时代晚期,即古鲸亚目分为两个种群(须鲸亚目和齿鲸亚目)的时期。
“It’s the beginning of the lineages that lead toward the whales that we see today,” Boersma said. “Knowing more about this fossil means that we know more about how that divergence happened.”
布尔斯马说道:“这是形成我们目前鲸鱼种群的种族起源。获知有关这块化石的更多信息意味着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分化演变过程。”(中国文物网编译报道)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