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的成都,3次起义到底是因为什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全师雄的兴国军

 

  北宋初年,赵匡胤派王全斌率大军进攻后蜀,一路势如破竹,乘胜连拔20余寨,攻克利州,攻破绵州,进逼成都,后蜀主孟昶见大势已去,遣使奉表降。

 

  王全斌这个人打仗挺厉害,可是治军却是不严,军队打进成都后,部将们纵兵掳掠,残杀降兵及平民,结果就导致了后蜀军民的兵变。

 

  后蜀降军推举原蜀将全师雄为首领,号称“兴国军”,全师雄自称兴蜀大王,分兵占领灌口、新繁、青城、彭州等地,王全斌派兵征伐镇压,战斗不利,退守成都。

 

  但毕竟大势所趋,巴蜀人心不思战,待到王全斌运筹帷幄,诸路大将共同出击,全师雄军多有解甲投诚,最终王全斌破全师雄于灌口寨,擒其党羽二千人。起义军沿沱江东行,全师雄身上的箭伤发炎感染,病死金堂,兴国军全盘覆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朝灭了后蜀,摆平了全师雄的兴国军,觉得巴蜀是被彻底摆平了,就开始大张旗鼓的掠夺财物,王全斌是治军不严,赵家人则是名正言顺的抢夺,把后蜀仓储财物全部运到京师。

 

  按理来说,刚刚经历战乱,应该与民休息,而北宋官军却非如此,常常以所谓上供的方式掠夺布帛,还专门设置了机构,禁止民间交易,蜀中百姓可说是民生多艰。同时,蜀中茶叶等也被掠夺,甚至断绝了很多茶农和茶商的生计。

 

  宋太宗赵灵即位后,川峡天灾频仍,饿殍载道,民不聊生。作为茶农的王小波,实在是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了,便聚集群众发动起义,说是要为大家均分财富。由于穷得久了,一听说要均分财富,那真是纷纷响应,攻克青城、彭山、邛州、蜀州,所到之处,令乡里富人大姓,具报其家所有财粟,除留其家用而外,一切调发,分给穷人,得到群众拥护,队伍增到数万人。

 

  北宋派出大军征剿,王小波受重伤牺牲了。不过此次起义和全师雄不同,毕竟跟随了数万人,队伍架构和组织已经成型,王小波的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继续发动起义。

 

  十二月,起义军在江原县(今四川崇庆县东南)与官军激战,王小波被西川都巡检使张玘射伤,仍奋力杀死张玘,攻克江原。王小波终因伤重牺牲,其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队伍一度壮大到数十万人,甚至最后打进了成都府,建立大蜀政权,李顺成为大蜀王。

 

  可惜的是,北宋朝廷撤换了巴蜀官员,派出大军自湖北和陕西集结,伺机入川。估计此时的起义军,刚刚建立政权,又觉得既然已经占领成都,可以享受太平,同时由于战线长,兵力分散,遭到北宋官军的多次阻击后,遭到惨败,成都也被攻破。虽然后来大蜀军依然在各地作战,但散兵游勇,缺乏了灵魂人物,再难组织起有效战斗,不久以失败告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均的化顺起义

 

  北宋朝廷多半以为巴蜀人好欺负,除了在经济上大肆掠夺,派出来的官员也大多贪赃枉法,所以导致北宋建立的前头几十年,非常不安稳。全师雄、王小波后,又有王均的起义,那么这次起义又是因为什么呢?

 

  王均本来是成都的神卫都虞候,是钤辖符昭寿的部属,也就是地方上的守卫驻军。估计当时符昭寿耀武扬威久了,搞得手下人都很不爽。而王均多半与下级军官们关系良好,所以戍卒赵延顺后来忍耐不了上级压迫,就率领众人杀死了符昭寿,直接把守军变成了叛军,并奉王均为头目。

 

  王均率众占领成都,自立为“武威元皇帝”,国号大蜀,年号化顺,四处征伐,起义军多至十余万。王均也算是有勇有谋,当时北宋官军雷有终部打到成都城外,王均四埋伏兵,开城假作逃遁,雷有终军进城掳掠民财,部伍混乱,起义军伏兵四起,宋军不能出,大部被歼灭,雷有终坠城逃跑。如此看来,似乎北宋官军的战斗力并不够强,而且军队管理上来看,从北宋初年就乱成如此,后来的北宋羸弱,也就可以理解。

 

  不过,王均不知道什么原因,自此而后并没有主动出击,导致成都成为孤岛,外面全部是北宋的部队,而后的多次阻击都遭到惨败,几个月后,雷有终卷土重来,乘起义军不备,夜间挖隧道入城,王均率起义军二万人突围而走,逃到自贡富顺时,寡不敌众,终至兵败,王均自缢身亡。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