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博物馆“高人”修复文物 妙手回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蒋彬正在对文物进行修复。

 

        在东莞博物馆文物库房部工作的蒋彬是东莞5所市属公立博物馆里唯一的专职文物修复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室对破损的文物做“手术”,让其起死回生。在二十多年的从业经历中,蒋彬修复的文物不计其数。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热播虽让文物修复员大火,但蒋彬觉得文物修复是一项枯燥的工作,好多从业者耐不住寂寞而选择放弃。他希望从业者们能够重拾专注的工匠精神,静下心来,面对要修复的文物。

 

        人物档案:

 

        蒋彬出生在一个文物修复世家,从小就耳濡目染。他的外公曾经专门到江浙一带学习纸质文物修复,他的父辈一代中有多人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蒋彬高中毕业后,正式跟随舅舅学习纸质文物修复,先是做了五年的跟班,后来才慢慢上手。1995年,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的他从广西桂林老家来东莞闯荡,在东莞博物馆做了两年的编外人员后正式转正,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

 

        他说现在非常享受自己的工作。修复文物累了,就会停下来练练书法,到公园散散步,已经有了一种与世无争的人生境界。

 

        所有的文物都是一个宝贵的生命

 

        据了解,文物库房部珍藏了东莞博物馆近一万三千件文物,属于安保重地之中的重地。蒋彬在文物库房部有自己的专属的工作室,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屋子内,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画作。

 

        最近,他正在对一刚刚从民间征集过来的道光年间莞城民间土地交易的地契进行修复。“在我们文物修复者眼中,所有的文物都是一个宝贵的生命,不能被分成三六九等,我们需要一视同仁。”蒋彬觉得这个地契虽然没有收藏价值,但却有极大的文献价值。因此,在用蘸水的刷子给这张泛黄破旧的纸张进行刷平时,蒋彬格外地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手稍微抖动一下而破坏了地契的完整性。

 

        曾“救活”不少岭南画派鼻祖的古字画

 

        蒋彬在东莞市博物馆工作了整整二十年,他修复的文物不计其数,最让他觉得有成就感的,还是他对岭南画派先驱人物居巢和居廉的画作的“医治”。

 

        居巢和居廉兄弟俩,人称“二居”,画作轻描淡写,是岭南画派的开山祖师爷,蒋彬几乎参与了博物馆中所有他们作品的修复和装裱工作。而在这之中,够蒋彬“吹嘘”一辈子的莫过于他对居巢的《松梅小雀四屏》的抢救性修复。《松梅小雀四屏》被送到蒋彬手中时,已破损严重,虫蛀较多。他拿出自己最大的耐性,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才将该画作“治愈”。

 

        如今,《松梅小雀四屏》已成为东莞博物馆对外交流展览的必备文物,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文物修复工作者需要耐得住寂寞

 

         前些日子,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让文物修复员这个职业在网上大火,但在现实中,文物修复员这个行业呈现的却是另一番冷清的景象。

 

        现在的社会主流是快节奏,甚至有点浮躁,蒋彬身边的许多文物修复从业者都没能坚持下来。蒋彬说每当听到有同行离开这个行业时,他一方面感到非常遗憾,另一方面又表示理解。“文物修复是幕后工作,需要天天在工作室坐冷板凳,而外面花花绿绿的世界太精彩了,人很容易禁不住诱惑的。”

 

        蒋彬表示,目前国家的文物修复人才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断层现象。虽然全国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大约有两千人,但真正掌握手艺的人正在老去,而补充进来的年轻力量又非常渺小,不能够将这个行业的精髓传承下来。好多大学开设有文保类的相关专业,但毕业后最多才有三分之一的人会选择和文物保护打交道,而且从象牙塔走出的大学生往往理论知识非常扎实,动手实践能力较差,无法实战操作。

 

        “在公办博物馆修文物能赚多少钱,而在私有的收藏机构经营销售文物能赚多少钱?”蒋彬觉得要想真正留住人才,相关部门一方面要提高文物修复人员的待遇,另一方面要兴师重教,要组织德高望重的文物修复专家开山收徒,重新找回古代工匠之间那种师傅与徒弟传帮带的关系,才能将好的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文物修复员

 

        专注一件事 把它做到极致

 

        自打“工匠精神”这个词火起来后,蒋彬已经多次被询问如何理解“工匠精神”。而他每次的回答都非常的简单,“就是在普通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好。我眼睛上厚厚的镜片就是对二十多年文物修复工作最好的总结。”蒋彬说,纸质文物修复非常费眼,他的眼睛已经有700度的近视。

外界可能觉得文物修复是一件很神秘的工作,天天和价值连城的文物打交道,但在蒋彬眼中,这份工作很普通,就是每天在普通的岗位上磨炼自己,专注于一件事,不计成本地花时间和精力将它做到极致。

 

        他认为,文物修复是一个很需要耐性的工作,它需要从业者耐得住性子。比如,蒋彬曾经在一个星期内什么事都没有做,只是对一幅画进行了浇水涮平。

 

        记者手记:

 

        因为蒋彬马上就要外出休假,在接到我的采访请求时他表示只能短暂聊一下。为此,我列好了提纲,采访时,提完一个问题很快又提另一个问题,生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蒋彬回答起问题来却不慌不忙,而且说得非常全面,以至于我非常着急,多次很不礼貌地打断了他的讲话。

 

        在采访中,蒋彬强调的最多的就是两个词“静下来”、“慢下来”。他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它需要从业者克服浮躁,甘于寂寞、苦心技艺,胆大心细,耐着性子做事。

 

        问完了所有的问题,从博物馆里走出来后,我长舒了一口气,有种大功告成的感觉。但仔细想想,这样的采访是不是太累了?因为急于完成某件事就会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为了做事而做事的心态,太强的目的性反而让工作失去其本来应有的乐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蒋彬一样,慢下来,静下来,好好品味下工作本身带给我们的快乐呢?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