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自唐代以来就曾存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货币的国家,中国从唐代开始便已出现“钱荒”,元代建立了当时最先进的纯纸币制度,近代纸币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元代就具雏形……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货币史话”系列图书面市,系列图书由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王永生创作完成,包括《钱币史话》《金银币史话》《纸币史话》《货币文化交流史话》等4部专著,系统勾勒出中国货币发展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宋人的错误应对加剧“钱荒”

  “钱荒”,这是近几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现象,媒体上常出现“钱荒”的字眼,经济学家们提出各种解决“钱荒”之道。如果研究中国货币史,许多人都知

  道我国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宋代就出现过“钱荒”。但实际上,“钱荒”为唐中期以后我国古代社会所共有,而非两宋所独享。

  如果将考察宋代钱荒的视线上溯至唐代,并下及元明,通过从唐代的钱帛兼行及飞钱的使用,唐末五代时的短陌制,到两宋的铜铁钱兼行、纸币“交子”、“会子”的使用,再到元明时期白银的货币化这一整体演变过程,就不难发现,两宋正处于我国古代币制由贱金属向贵金属衍变的过渡时期。此时,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铜钱作为主币已很难满足流通中货币总量的需求,两宋的“钱荒”单从货币角度看,其根本原因是商品货币经济的高度发展与相对滞后的以铜为主要货币金属这一币制的矛盾。

  遗憾的是,两宋当政者未能知晓“钱荒”的根本原因,不能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以确定金银等贵金属为货币,错失了以贵金属金银替代贱金属铜铁为货币金属的币制改革机会,而是以发行纸币的方式来缓解“钱荒”。比如南宋时期在其大部分国土发行使用的纸币“会子”,当时朝廷试行“钱会中半”财税制度,但由于会子入多出少,不但未能减缓“钱荒”,反而加重了“钱荒”,几年后不得不废止。但贵金属金银的货币化因此被延后,直至明朝中后期才逐渐实现了白银的货币化。

  使用纸币虽然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但是因为统治者的贪婪,使得纸币在增加货币流通量缓解钱荒的同时,更成为统治者无限敛财的工具,最终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爆发,进而成为王朝灭亡的助推器。自南宋金元,历经明清两朝,直至中华民国政府,概莫能外。

  元代建立当时最先进纯纸币制度

  元朝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纯纸币制度的国家,贵金属金银及铜钱都不许流通,替代金属货币流通的是国家强力推行的纸币。这种纸币流通使用不限年月、不分地域,是一种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不兑换纸币。与之配套的是比较完善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举凡近代纸币政策中的集中金银、禁用金属货币、禁止金银出口、国内专用纸币、设置纸币发行准备金、平准钞价、统制物价等政策措施,在元代钞法中都已具雏形。我们不能因元代财政上的失败而否定元代纸币制度上的创意及进步性。

  元代这种极富创意的货币制度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而元朝又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王朝,因此,元代的纸币制度对亚欧大陆经贸文化发展和对周边国家及地区曾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因流通使用纸币而被收兑的大量银锭,被与蒙古贵族关系密切的西域商人借贷后,运往中亚、西亚出售或放高利贷,牟取暴利,并随贸易流入欧洲,在亚欧大陆衍生形成第一白银时代(1280——1350),在促进亚欧大陆的货币流通、贸易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元朝政府禁止铜钱流通恰逢日本正大量需求铜钱之时,因此被禁用的大量宋钱被源源不断地贩运至日本,一直持续到明朝万历年间,日本都完全依赖从中国输入的货币来满足国内流通的需要。从13世纪后半期开始,铜钱取代稻米用于缴纳庄园的贡赋,促进了日本货币经济的发展。

  三是纸币被传入中亚和南亚,特别是伊利汗国于1294年在元朝丞相孛罗的具体指导下,仿照元朝使用纸币,使当时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最早认识了中国纸币制度,进而传入欧洲,为其后来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带来便利。伊利汗国印刷纸币采取的“钞印用木为版”技术,又经埃及于14世纪末传入欧洲,至此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技术传到西方,打破了教会对知识的垄断,扩大了西方人受教育的范围。波斯语中至今仍将纸币称作“Chao”(钞),可见中国纸币影响之深。

  人民币正走在国际化的大路上

  作为泱泱大国,历史上中国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实际上并不限于中国境内,还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琉球等周边国家及地区。以中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一个大的文化圈,称为“中华文化圈”或“汉文化圈”。因此,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影响,也涵盖了东亚和东南亚。此外,中国的货币文化还影响到中亚、西亚等地区。

  各国受中国文化影响所铸造和使用的货币,作为历史的见证,能直观地连接起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国家及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渊源关系。

  1948年12月1日人民币的诞生,摆脱了中国币制几百年来受国际资本的控制局面,实现了货币主权的独立。但是,限于当时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人民币只能在国内流通,而不许出境。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币开启了国际化的进程,现在正走在国际化的大路上。可以说,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是货币和金融领域的重要事件,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标志。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