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至少5次谈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同时谈到“文化自信”。这包括,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在与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都已经将“四个自信”并列提出。在庆祝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一次,因场合更庄重、阐述更全面,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七一”重要讲话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合计写了155字,而“文化自信”就写了153字。可以这样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文化自信”问题,“四个自信”也因此成为讲话亮点之一。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重要体现,既极大拓展了“三个自信”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也有助于中国走向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的重要论断,需要进一步明确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础和可靠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深刻揭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时代价值,科学阐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命脉”“永恒魅力”“重要来源”“转化发展”和“交流互鉴”的论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新时期制定文化发展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习近平总书记身上,我们看到很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一书,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多处引经据典的实例。这次“七一”重要讲话,我们同样看到了“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古典名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江苏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人类不同文明的共处原则。“各美其美”说的正是“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更应该有所作为。江苏文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上文学家、艺术家灿若星辰、不计其数。近年来江苏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艺术创作跃居全国第一方阵,公共文化服务走在全国前列,文化产业综合排名全国靠前。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用“文化自信”去克服各种挑战,运用“文化+”思维,在讲好精彩江苏故事、创作优秀艺术作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释放文化消费活力、塑造城市风格品位中增加认同感、凝聚正能量。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