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收藏鉴定:给鉴定做个“鉴定”

  谈及收藏,“鉴定”是必须要过的硬门槛,不过这个门槛所有的一切同收藏都无丝毫关系。如今社会上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鉴定大师和专家,令人眼花缭乱。“鉴定”是一门特别的技能,例如,鉴别不同的动物、鉴别不同的植物、鉴别不同的酒水、鉴别不同的材料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人的生活就是在不断地鉴别中发展。而如今我们谈“鉴定”,基本上就特指“文物”、“收藏品”的鉴定。具备这类技能的人,多被社会惊为天人。时下收藏太热,已然发展到了是个人都懂鉴定,随口就敢说这个是“真的”,这个是“假的”,专家满满。

  近日,国内多家曾经亿万巨富的艺术机构、美术馆一夜之间面临巨大危机,除了艺术品市场评估机制缺乏外,更缺乏专业的“鉴定”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有许多收藏爱好者,就是因为鉴定的问题,最后路越走越歪,导致直接催生了一个全新意义的汉语新词汇“国宝帮”。鉴定是收藏的命门和根本所在,无论公私收藏概莫能外。上世纪80年代间,国家组织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行业前辈,进行全国的书画文物鉴定,以摸清“文革”以来的文化“国底”。这机构就是后来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当年的专家大多已西归道山,硕果仅存的几位老先生,也已当之无愧的堪称“国宝”了。当年给老先生跑腿的年轻人也都岁及花甲以外。那些鉴定专家他们的鉴定知识不是科班教出来的,也没有学校专门教这个。所有的技能都来自他们的爱好、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生活。这些内行有旧时皇亲贵胄、有艺海巨擘、有古董硕商,等等不一。其每个人人生路径不同,但对古代艺术品的了解却叠而相重。后来因制度和体制原因,业内有了所谓“研究不收藏,以免瓜田李下”的说法。当年那些老专家不是不收藏,他们是都在生命精力的鼎盛时期进行了大量的收藏、买卖、馈赠、交换,进入新时代后,一切献给社会,他们才不再收藏。但那些驻留在他们骨血基因大脑里的对美和真伪的认识无法平白地交给社会,只能跟随他们每一个人到自己的永远。一代人、两代人,甚至三代人之内都恐怕很难培养出那么一大批命运境遇不同,但爱好和才情叠合的人了。

  新时代,新环境再谈鉴定,好像应该改改以前的旧规矩了。首先给鉴定做个“鉴定”。什么样的鉴定可以被社会接受?什么样的鉴定可以被行业接受?什么样的鉴定可以被世界接受?

  百年前,西方许多收藏家没有看过发掘现场,甚至没有到过中国,但他们为什么会收集到那么多精美的中国艺术品?核心问题还是对美,对时空的鉴定。把握住核心之所在确准器物蕴含的美,锁定时空带过来的信息。这才是不闹笑话,尤其是不闹国际笑话的根本。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