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布达拉宫:“一普”使文物保护水平有质的提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小心翼翼搬动佛像

 

  蓝天白云掩映下的布达拉宫,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坐落在海拔3700米的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这座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吐蕃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曾作为历代达赖喇嘛居住、进行宗教活动和处理行政事务的重要场所的巨型宫堡内,珍藏8座达赖喇嘛金质灵塔、5座精美绝伦的立体坛城以及瓷器、金银铜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饰、典籍等各类文物十万件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文物的渊薮。被誉为“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宝库”。

 

  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沿着游览路线在这座巨大迷宫中穿行,为雕梁画栋的建筑、金碧辉煌的佛像佛塔、五光十色的唐卡而目不暇接,惊叹不已时,谁也不会知道,他们不经意间走过的几扇宫门内别有洞天。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三年来,在这几间略显昏暗的房间里,布达拉宫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不分寒暑,摩娑着宫内的每一件珍宝,为它们验明“身份”,摸清“家底”。

 

  7月26日上午,在丝织品组的工作间内,长条案上,两位普查人员身穿工作服,戴着口罩和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绣着汉字“寿”字的刺绣包袱皮,又小心翼翼地取出展开一件刺绣精美的清代高级武官的礼服,用卷尺测量它的尺寸。下一步,是为它拍照。

 

  “到目前为止布达拉宫已经登记在册的文物有10万多件,其中6万多件金属文物,还有4万多件佛像、唐卡、金银器、瓷器、玉器、宗教法器等文物。目前对布达拉宫殿堂里的基本的陈列文物已经登记造册完毕,现在正在登记的是库房中的唐卡、经书、丝绸、金银器、玉器等文物。”布达拉宫文物管理处副处长贡嘎扎西对记者说。

 

  上世纪90年代,布达拉宫文物建档工作基础较为薄弱,仅对文物进行了目录、名称登记,缺乏完整、规范的详细档案。与全国一样,西藏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于2014年1月1日正式开始。布达拉宫理所当然地成为西藏普查的重头之一。布达拉宫管理处成立了文物普查机构,组建了文物普查队伍。普查队伍分为丝织品、唐卡、佛像三个建档小组,每组7人。他们要详细采集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包含数量、来源方式、入藏时间、藏品编号、收藏单位名称等14项基本指标,11类附录信息、照片影像资料以及收藏单位主要情况。

 

  断代、定名、量尺寸、测重量、拍照、电脑录入,按照这样的速度,丝织品组每日完成40件丝织品文物的数据采集工作,唐卡组每日完成20幅唐卡的数据采集工作,佛像组每日完成60尊佛像的数据采集工作。“就算任务重,也不求赶时间和进度,如果不能一次性按要求建档,重新返工,对文物也会有损坏。”

 

  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正式开展以来,布达拉宫已对帕巴拉康、合金殿等13个殿堂进行了信息采集录入的工作。截至2015年年底,文物录入登记数据达到15000(套),网上上报的可移动数据也达到10858件(套)。

 

  今年3月以来,三个小组进入具体的藏汉文普查建档录入工作阶段。7月份后,对已完成录入的普查数据进行进一步核对、审查、上报工作。预计10月至11月,对已完成的普查数据和图片资料等,进行工作总结、数据整理,以及上报数据审核统计等工作。

 

  今年3月份起佛像组在西日光殿开展佛像普查建档工作,包括登记佛像的名称、尺寸、年代、来源、完残情况等十几项内容,并对佛像进行分类编号和拍照。比一般普查麻烦的是,他们要与殿堂内的灯香师配合进行文物清点交接,要协助灯香师对殿堂内所有佛龛进行加固维修和清理,协助灯香师对每一尊佛像敬献法衣。西日光殿内共7间殿堂,2820件(套)文物,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佛像组六名成员和两名灯香师加班加点工作,现已完成一半以上文物的登记建档和拍照。

 

  今年丝织品组开始对绸缎库内的文物普查建档。匹料、恰鲁、哈达、法器垫料建档完毕后,又从一楼内库按照存放顺序开始建档,坎肩、肩帔、法衣、袈裟、法垫、上衣、披单、僧靴、彩靴、皮鞋、凉帽、围裙等等。

 

  今年唐卡组开始对唐卡库的文物进行普查建档。6000多幅唐卡分散装于原始木箱中,而木箱未按顺序编号堆积叠放于库房内,又分别在三个库房存放。部分唐卡在各个殿堂内悬挂,需要与灯香师交接后,从殿堂内取唐卡到库房进行建档,再归还给殿堂。由于唐卡长期存放于木箱内,要对每幅唐卡进行清理除尘以及摊平拉伸。建档时发现原始唐卡登记册中存在许多定名错误,还要将定名进行修改并完善登记信息。

 

  “在这次普查中,对于一些过去年代、质地把握不准确的文物,我们邀请内地故宫博物院和一些省的专家进行鉴定,得出比较客观、科学的结论。相比以前,我们对布达拉宫文物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提高”。贡嘎扎西说,通过普查,布达拉宫的文物有了完整的一套影像资料,这对布达拉宫今后的文物保护、鉴定以及研究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