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长征“信物”敬养为心灵“文物”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越雪山过草地,历经千难万险,足迹遍布11个省,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在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史上,堪称“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中国文明网)

  在长征期间,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这些年轻的将士,将生死置之度外,公而忘身,国而忘家,体现了崇高的英雄主义精神气概。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一桩桩可歌可泣的事迹、留下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家书、留下了一条条慷慨激昂的标语、留下了一个个坚如磐石的碑文、留下了一道道红军特色的印记,这些血染的风采,弥足珍贵,成为子孙后代甘之若饴的精神补给,心灵“文物”。

  绝命家书感人肺腑。1988年出版的《福建革命史画集》,收录了一封革命烈士沈尔七写给母亲的一封家书:“儿为了革命——抗日救国,多年来未寄分文到家,致母亲生活更苦,心殊不安。惟今如不抗日救国,民众将永无翻身之日,故儿愿牺牲一切奋斗到底。”1935年3月,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英勇就义前写下情深意长的绝命家书……从这些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家书里,我们能感受到烈士们侠肝义胆、视死如归的坦荡情怀,感受到这些铮铮硬汉的铁血柔情和誓死报国的决心,感受到老一辈革命烈士“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伟大政治抱负和为正义献身的傲骨精神。

  宣传标语催人奋进。红军进入广西,总政治部制定了专门的宣传标语:“大家团结起来不用不兑现金的金库券!”、“反对财户的重租重息,实行不交租不交税!”。四川雅安市上里古镇留下了“抗日救国”、“自救救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抗日反蒋!”等口号。甘肃宕昌哈达铺的红军墙上,写有“红军不损害人民的利益”“北上抗日救中国”、“共产党是穷人的政党、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等标语。这些催人奋进的标语、口号,是一封散发着历史感召力的家书,承载着红军一心为民为国、舍身取义、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传递了红军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坚定信念,时刻警示着我们顾全大局、继往开来。

  长征印记发人深省。被誉为红军入滇攻克的第一座县城——马龙,有一棵“红军树”,这棵树下,埋着一位年轻的红军指挥员,他为了数百名村民的安全,将自己暴露在空旷的地方,引开恣意轰炸的敌军飞机,壮烈牺牲。“马缨花儿红红开,龙云献图乐开怀……”这首红歌唱的是1935年4月27日拂晓,乌蒙红军出其不意地夺取了云南王龙云送给贵阳薛岳急需的云南军用地图和云南白药等物品。湘江战役后,当地群众留下了“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的习俗,还有被称为“救军粮”的火把果,“革命火把”的马缨花等等。这一个个红色经典,蕴藏着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再现了那一段血与火、生与死的历史,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珍珠闪烁在人们心灵的港湾。

  坚韧不拔、舍身取义、敢于追求真理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时刻铭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用心呵护长征留下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段珍贵的“信物”当作精神领域的稀世“文物”,敬养在心灵的殿堂,不断吸取它的营养和力量,以无比坚定的信念、无比坚强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