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研讨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7月17日-19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民俗学会、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党委宣传部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承办,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协办的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研讨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举行。

  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范德堡大学、西肯塔基大学、纽约州宾汉顿大学、美国民俗学会、爱达荷艺术委员会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国民俗学会、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等有关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刘九万主持。

  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赵东海代表学校致辞,他说,内蒙古作为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社会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赋予了新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课题,他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能够进一步联合国内外相关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研究团队,以协同创新的方式,在非遗保护研究与科技融合等方面联合申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引领性的科研课题,深入研究并形成合力,为国家和自治区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积极打造相关领域的高端智库。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朝戈金教授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学员表示热烈欢迎,他回顾了开办本次研讨会和暑期学校的历程。他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和暑期学校的举办,中美专家能切身感受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将蒙古族优秀的文化展现给世界。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系客座副研究员、范德堡大学企业与公共策略系克尔博中心创会理事、美国民俗学会中美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计划的高级顾问比尔•艾伟(Bill Ivey)先生在发言中希望通过暑期学校的举办,能够相互了解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差异性,相互学习,进一步深化合作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理论与实践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国民俗学会执行理事长、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系教授迪姆•罗仪德(Timothy Lloyd)先生表示:通过本次研讨会和暑期学校的举办,将美国的非遗研究和实践经验带给大家,同时希望向各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工作方式,希望能够把暑期学校制度化、常态化举办下去。

  据悉,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中外民俗学家共做了12场系列学术报告,并围绕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使国内外学员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