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温岭新河的文笔塔和明代城墙

文笔塔-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笔塔

 

明代新河所城墙-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代新河所城墙

 

  温岭市新河中学校园内有一座明代文笔塔和一段新河所旧城墙。2015年,学校命名了“校园八大主题文化景观”,并制作了八块青色大理石“解读碑”,将景观名称和解读文字镌刻其上,树立在各景观旁。其中“文笔书天”与“明城一页”景观,是印证抗倭名将张元勋建造文笔塔和戚继光利用新河所城墙抗倭灭寇的既往历史。

 

  探寻与发现


  与两位抗倭名将的历史渊源

 

  学校西校区锦鸡山上的文笔塔,系温岭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塔建于明万历初年(1573),明《嘉靖太平县志》称:“山上塔,明都督张东瀛建。”塔为阁楼式五层六面密檐砖塔,高12.5米,塔取“有韵者文,无韵者笔”命名为“文笔”。清《嘉庆太平县志》称:“……龙山书院向之,俨文笔卓于巽维矣。”意思是像一杆文笔立于东南方向。八卦的“巽”为东南方位,巽位被认为“塔建其位,利士子科名”是最吉利方位;巽位处于东方震位与南方离位之间,即雷与火之间,自然含有兴旺之意。张元勋将文笔塔建于与自家府第遥相呼应的新河城东南方位,旨在振兴文风,祈求新河多中科举,多出人才。清道光十年(1831),新河冯姓诸生秋闱中选,集资重修文笔塔,北向额刊“天开文运”四字志喜。历年来,新河中学“天开文运”,博士如林,培育了中科院院士等众多专家名人,1978年又重缮此塔。

 

  文笔塔创建者张元勋,号东瀛,新河屿罗村人。自幼习武,智勇双全,15岁中秀才。其父聚众抗倭,壮烈阵亡,传说死时怒目,尸行七步而扑。元勋誓报父仇,16岁随戚继光抗倭,转战浙江、福建、广东。任广东总兵期间,罗定、云浮、郁南三县的少数民族上层,与明皇朝矛盾激烈,造成动乱,民不聊生。元勋奉命率十路大军,经半年浴血征战,方平定动乱,百姓感恩戴德。元勋进千户、升都督,追封三代为正一品。万历六年(1580)因伤病告老还乡,种竹养鱼,不问政事,自号逍遥道人。1590年病逝,皇上赐葬于新河小屿山东麓,墓前立有翁仲石兽。

 

  明“新河所”城墙,系明洪武二十七年(1395),由信国公汤和奉朱元璋命,与明威将军方明谦出巡山东、浙江备倭时修筑。有对联“新河所所四门,门门走马;寺前桥桥五洞,洞洞行船”(新河所隶属海门卫管辖,系明代军事建制)。在锦鸡山西侧与北端,和锦鸡山连成一体那段城墙,在新河中学校园内,是如今新河所城墙仅存于世的那一段。历史上戚继光曾两次驻守新河城,痛歼倭寇,保境安民。嘉靖三十八年六月,戚继光和谭纶分兵合击大破倭寇于新河斗门桥。余寇退船上,戚继光用火攻,烧毁双桅大船32艘,斩杀倭寇千余人。残寇逃温岭,再逃南湾,戚继光紧追不舍,全部歼灭。嘉靖四十年五月,戚继光率主力北上抗倭,倭船八艘乘虚袭击新河所,戚分兵回救,大胜,追敌至大麦坑,歼敌三百余人。从此,新河倭患告靖,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百姓感其德,为其立祠树碑。其祠几经兴废,当年太平知县徐铖撰写的《南塘戚公奏捷记》碑,至今尚存于新河披云山北麓的戚继光纪念馆内,英雄业绩得以万古流芳。

 

  文笔塔、明城墙,印证了与两位抗倭名将的历史渊源。如今,学校命名“文笔书天”与“明城一页”景观,旨在借文笔塔和明城墙,缅怀两位抗倭民族英雄,对师生进行直观的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