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储蓄报国彩票

说到彩票,可能有人认为它是舶来品,其实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彩票的雏形“蒙彩”。到了唐代,彩票业已初具规模,诗仙李白在《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之一)》中曾写道:“六博争雄好彩来,金盘一掷万人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张民国报国储蓄彩票(见图),长15厘米,宽7.5厘米;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主体部分,最上端一行绿字“山西建设有奖储蓄存款证书”,呈半圆形,并盖有骑缝章印,中间红圈里印一个绿色“春”字。下端右边是中华民国三十四年第壹期洪组,至民国三十五年四月壹日凭票支取,本息拾圆贰角,中间国币拾圆整,山西储蓄局,并盖有红印。左边是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三月二十一日发行。外面套有红边白底四个大字“储蓄报国”最下端是编号NO.07627.下半部分为奖金领票。上有开奖日期、领票编号、注意事项等。上下部分中间盖有骑缝章“山西省储蓄局存款证书图记”。彩票背面也分两部分,上半部分是条款摘要,下半部分是领奖人姓名、住址、职业、印鉴等并有“储蓄存款证书图记”和“山西平定县政府”两枚印章。

 

  说到彩票,可能有人认为它是舶来品,其实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彩票的雏形“蒙彩”。到了唐代,彩票业已初具规模,诗仙李白在《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之一)》中曾写道:“六博争雄好彩来,金盘一掷万人开。”这两句诗生动地勾勒出了当时博彩业的热闹场景。元代的“拈阄射利”和清代的“闱姓赌榜”是民间发行的规模较大的彩票。而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由官方发行的彩票,是在晚清咸丰、光绪、宣统年间。1899年,南洋烟草公司以政府赈灾名义发行了“江南义赈票”,这是我国近代第一种本土发行的彩票。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发行的“湖北签捐彩票”,这张彩票的正上方为武备学堂衙门的正视图,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彩票下方及边沿构成的清代代表性图案“蛟龙出海戏珠图”。

 

  到了民国初年,彩票风行,至民国三十八年,政府曾先后发行了多种多样的彩票,其用途涉及广泛。既有为筹集各省督军军饷,曾以“慈善”“善后”等名义发行的彩票,如“湖北有奖义券”“公益奖券”“慈善救济副券”等;又有国民政府为筹集发展航空筑路经费,多次发行的“航空公路建设奖券”,还有救济难民的“黄河水灾救济奖券”和“长江水灾救济奖券”等。据有关资料记载,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财政部门为添补财政收入及资金周转,曾多次发行了有奖公债券,中央储蓄会也数十次发行了有奖储蓄券,这些券品印制正规,设计较精美。

 

  彩票是一种奖券,人们兑奖后往往丢弃,能够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特别是晚清民国的彩票,更是凤毛麟角,因而更具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