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天山道关键地段路网综合考察

  8月6日早上9点,巴音布鲁克镇的街道上还很少有行人,考察队队员们吃完早餐就从镇驻地出发了,10多分钟后,考察车队上了草原的土路,扬起一路的尘土。就这样,考察队在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上爬山、涉水,走完每一天的考察路线。

  这条文化路线的名字叫“丝绸之路—天山道路网”,本次考察路线选择了从和静县到新源县的一段核心线路,这里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开都河在这里蜿蜒盘旋,孕育了水草丰美的绿洲。这段丝绸之路上曾经有着繁忙的贸易、交通以及大量的居住和军事设施,给我们的考察队留下了一路的文化印记,它串起了像夏尔沟戍堡、德代尔沟遗址、阿尔夏墓群、阿木尔滴水墓、胡须墓以及那热德大墓或太阳崇拜祭坛等各类遗址。

  新疆天山道枢纽路网和静段遥感影像图(科考队供图)

  在本次“丝绸之路?天山道枢纽路网实地综合考察”活动中,新疆自治区文物局牵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等单位的考古专家、遥感专家、地质地理专家以及陕西十月文物保护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等从多学科、多角度对该文化线路做了一次综合考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遥感技术在本次考察中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绽放了它应有的光彩。

  我们的遥感考古团队同时还担负着“西部典型遗址遥感与地球物理研究”项目,在新疆地区以汉代长城、烽燧、关垒以及戍堡为切入点进行遥感和物探研究,而这些长城和烽燧均构成古代丝绸之路道路网的保障。本次考察前,遥感考古团队刚在新疆的若羌县、尉犁县以及和硕县开展了长城、烽燧等遗址的遥感和物探研究,对该段的丝绸之路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这次丝绸之路天山道路网的多学科综合考察与我们遥感考古团队正承担的项目非常契合。研究基础也能进行无缝的链接和共享,为本次考察提供了遥感数据和技术的支撑。

  考察队现场研讨(科考队供图)

  8月5日一大早,李局长在微信群中兴奋的告诉大家:“有重大发现,早饭时巫队宣布”,原来是陕西十月文保公司航拍团队对昨天考察的那热德大墓航拍的无人机遥感图像出来了,从地面完全看不出的遗址结构,在遥感图像上清晰的显现出来。在图像上,这个遗址呈现出两个巨大光环和一个巨大的十字光道的形象,像太阳在绽放自己的光彩。“遗址年代大致在青铜时代晚期,距今2500年---3000年之间,也有可能更早。这处遗址应该是迄今为止新疆范围内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青铜时代太阳祭坛或墓葬。这个早期草原文化遗址结构最典型或者说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规模和它的环状加十字形的建筑结构。这种结构是亚欧草原早期居民宗教文化最典型的一个特征。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科考队学术领队巫新华介绍。

  无人机拍摄的那热德大墓(科考队供图)

  谈到遥感在考古中的应用,尤其是对文化线路遗产考古中的应用还远不止这些。

  1994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上,文化线路遗产概念第一次被清晰地提出,在当时,它被理解为一种具体的动态的文化景观,是“建立在动态的迁徙和交流理念基础上,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连续性的文化遗产".2005年10月,中国西安召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通过有关《文化线路宪章》草案的决议,大会修订后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实施指南》进一步阐释了文化线路遗产的概念,认为“遗产路线是由各种有形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的文化意义来自于跨国界或跨地区的交流和多维对话,它们说明了在这条线路上运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交互作用”。

  遥感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考古学研究中,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和野外考古结合起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当前正开展的“丝绸之路?天山道枢纽路网实地综合考察”而言,遥感技术在该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和研究方面就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新疆地区地广人稀,人迹罕至,地貌复杂,相对于单个遗址来说,该文化线路遗产空间尺度巨大、遗产资源类型丰富且家底尚不完全清楚,光靠人工调查很难全面准确的了解遗址的数量以及分布情况,因此可应用视角高、视野范围大的遥感技术来对此类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全面科学的调查以掌握其整体分布以及具体遗址的结构范围;

  第二,文化线路作为一种遗产体系、一种文化遗产资源的集合,具有其自身的空间架构、网络关系、生态环境以及影响范围,而人在地面上用肉眼很难看清一系列遗址甚至是某个遗址的具体结构和关系,遥感技术则可以从更高的视角来了解这种遗址的空间结构和遗址所处的环境信息,克劳福特曾用一个简明的例子来说明遥感相对于地面观察的优点:一个人和一只猫同时站在一幅地毯上,人眼的观察位置高,能看清地毯的图案,而猫眼离地面太近,只能看见一些线条和色斑,看不清地毯的全貌和图案。而这次在那热徳大墓的调查中,我们在实地只能看出大墓的形状以及大墓周边局部的石头摆成的花纹,但通过无人机的遥感拍摄后,却很清晰地发现了墓地的“十字结构”。这个重大发现是在地面通过人的肉眼所无法分辨的。同样重要的是,古代人类生产力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尚不发达,当他们在选择自己的居住地时,周边的生态环境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那热德大墓的位置就在那热德沟口一片开阔的草原中的一块儿高地上,紧邻开都河,又不受水患的影响。巩乃斯河谷中发现的环壕聚落遗址也是处在河谷中的一片高地上,水草丰美而且还兼具防御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功能,对这些大环境的分析研究也是我们遥感考古的强项;

  第三,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对文化线路上各类文化遗产以及文化线路整体进行数字化,对文物本体进行数字化,建立空间数据库,来进行虚拟现实等三维可视化研究,对大尺度、多维度的丝绸之路文化线路遗产进行整体连贯性的展示。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