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不一般——2016年台湾大学生中国港口博物馆实习记

  在这个烈日炎炎的夏天,中国港口博物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小伙伴——来自宝岛台湾的7位大学生。在这个火热的夏天,他们裹挟着热情似火的青春为我们带来了一抹清凉的暑期体验,在港口博物馆这个富有海洋气息的大海螺里,他们专业、认真的态度与素养为我们送来了海峡彼岸的问候和祝福。一个月的时间里,这群可爱的小伙伴在文物修复、讲解服务、社会教育、文创开发不同的岗位体验了一场与众不同的暑期大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修复:低调的网红——让古老的文物在手中重生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爆红,其豆瓣评分更是超过热播剧《琅琊榜》。同样,这也让“文物修复”成为了网上最为低调的“网红”职业。而在港口博物馆,我们来自台湾的小伙伴们就正式体验了这个低调的“网红”职业。

 

  文物修复工作简单来讲就是要让古老的文物在手中“起死回生”,恢复原貌的专业性工作。在博物馆老师的指导下,台湾的小伙伴们学习了文物修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接触了两晋时期墓砖的清理,在最初学习文物修复的同时还体验了陶瓷制作,拉坯,修坯,上釉等步骤,为文物修复作了良好的铺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讲解服务:最美的名片 ——专业、职业的窗口形象

 

  讲解员是沟通博物馆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博物馆的名片,讲解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受教育和参观质量,影响着博物馆的窗口形象,同样,讲解服务也是博物馆内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场跨越海峡两岸的暑期实习中,安排台湾小伙伴融入到讲解员队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港博讲解员张梦洁作为指导老师,在兼顾自己讲解工作的同时,为我们的台湾小伙伴们传授了讲解的要领、技巧、以及如何面对讲解中的突发事件等,并安排他们跟随不同的讲解员学习讲解内容,鼓励他们实地开展讲解锻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教育:开心一课——带孩子贴近社会

 

  博物馆社会教育是对教科书教育的补充,也是对教科书教育的解读与延伸。在两岸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前提下,安排台湾小伙伴们熟悉传统文化,体验博物馆社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博物馆体验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台湾的小伙伴们积极学习社教活动的经验,主动翻阅资料和书籍,在观摩馆内工作人员组织的社教活动后,表现出对社教活动浓厚的兴趣。相继策划开展了《探秘星球•太阳能号》《海丝回忆之海捞瓷—陶艺活动》《郑和下西洋》三期社教活动,他们在活动设计中自由发挥、发散思维,积极参与进来给孩子们当小小指导员,活动中和孩子们氛围融洽、频频互动,更让他们体会到博物馆对于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

 

  台湾小伙伴们在本次的港博之行中不仅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好朋友,更加强了对博物馆日常工作和运行机制的深层次理解。同样,各岗位实习指导老师也对小伙伴们虚心好学、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给予了好评,我们的小伙伴们也对博物馆工作的推进给予了莫大的支持与帮助。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血浓于水,两岸青年应多交流,多了解,多学习,今后中国港口博物馆将继续搞好台湾大学生实习活动,促进两岸交流。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