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诉说考古队长的故事

  我叫许宏,还有一个别称是@考古人许宏 ,我是二里头考古队的队长。

 

  我是1999年当这个队长的,那一年之前呢,我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到大学讲师。学考古干考古总共已经将近20年了,而我去的那个二里头遗址,已经发掘了40年。那么我是第三任队长,我也属于第三代领导集体。

 

  说到我们这考古队,我们这考古队大概有十个人吧。首先我们有三个人,我手下两个兵,这是叫研究人员,现在还被称为「干部」,因为北京来的吃皇粮的。这三个人然后再往下呢,还有六七个技师和技工。

 

  这些人他们不是研究历史的,他们特别注重基础层面的工作,有一些水平很高,甚至可以说是身怀绝技,许多活儿比如说钻探发掘辨土认土,这些东西都由他们来完成。

 

  我们的出土物,大部分是以这种破碎的状况出来。这是陶片,他们就负责找陶片,合并同类项,把它粘到一起,然后逐渐进行复原,这样大量的复原器,都是他们一点一点修出来的,用于考古研究。

 

  除此之外,比如说绘图、摄影、写记录这些,都是他们的事,这是我们考古队的第二梯队。还有第三梯队,只要开始发掘了,我们就从当地的村里雇佣村民,作为体力劳动者。

 

  中国的农村还比较有活力,那时候年轻人还都在村里,所以我们要聘用壮劳力都有,还有一些辍学的小姑娘。这样一来就有我们的大学生,跟小女民工发生恋情的。

 

  你想啊,比较偏僻的村庄年轻人,憧憬和向往着外面的世界,突然间来了这么一帮大学生知识分子,整天在这个比较小的探方里面工作,然后又正值豆蔻年华,难免有冒出点火花来的。

 

  所以我们圈子里就流传着这么一个事。有一个考古专业毕业生,他就写一小说,小说的名就叫《油菜花黄了》。也就是每年当油菜花黄了的时候,考古队开拔了,考古队一开拔这段恋情就结束了。

 

  那么早些年呢,所以听起来让人唏嘘感叹,但是现在的,大学考古专业老师或者像我们这样的领队,没有这个担忧了。大家看看这个合影,这是我们考古队现在发掘之后的一张全家福,我们看看我们现在聘的这些民工,那就是大婶大妈加大爷,所以要发生点什么事是不可能的,所以尽可放心。这是我们的第三梯队。

 

  要说到我们这个工作呢,我们考古人田野考古三把刷子,一调查二钻探三发掘。现在给大家放的这张图,就是我带着我们团队在野外调查。我们看这图,我们叫地毯式的全覆盖式的踏察,隔上一段放一个人,排成一排每个人一部对讲机,一个人还拎一个编织袋,随时把陶片石器之类的往里放。

 

  我们一遇到断崖剖面之类的就非常兴奋,因为我们说考古人就是破译无字地书嘛,我们就从这个上面来搞清地下的信息。所以这样就给人一种感觉,四个字:形迹可疑。

 

  所以经常有老乡见了就问,你们到底是干嘛的,神秘兮兮的。没办法,时间一长,我们的队员就干脆编了顺口溜自我调侃,说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是社科院的,原来是文物调查勘探的。

 

  我们最拿手的绝活儿,刚才我说了,叫辨土认土。你比如说,墓葬里的土「五花土」,这东西一打出来,我知道这是个墓,然后宫殿建筑或者城墙的土。因为当时夯过非常结实,夯土。

 

  那么广场或路面上踩踏过像千层饼那样的土,路土,然后像垃圾坑里的土,草木灰都有,实际上古人粪便都在里面,现在都已经干化了。商代的土汉代的土,我们基本上到一个地方干一段时间之后,一看就知道这什么时候的土,什么土。

 

  那么所以说,大家都知道郭沫若先生,大学问家是吧,然后大家说考古学家,但是你到考古圈去问问去,考古圈内的人不认他是考古学家,只认他是历史学家。为什么?不认土,不知道钻探发掘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