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青铜器文物修复需要工匠精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作人员石亮在修复青铜器文物

 

  当人们在博物馆欣赏一件件珍贵文化遗产,享受那些栩栩如生的文物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那些时代触手可及时,有没有想到它们出土时其实并不是这样“华丽”登场的,它们中的大多数是经过文物修复工作人员之手,让他们重现往日荣光的。

 

  7月29日,我们来到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一睹文物修复的真实场景。

 

  青铜器文物修复“三剑客”

 

  中心金属组的文物修复师石亮正在修复一件青铜壶,走进他的工作室就像进了一间木工房,有锯子、榔头、扳手、电焊机等等,各种型号的一应俱全。“你能想到的工具这里都有。”石亮笑着说。

 

  其实这些工具购买回来还需要再改进,以适应青铜器文物修复的需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石亮说:“以前我们修复工作多借助其他行业的工具,随着我国文物修复专业的发展,青铜器文物修复也有了自己特定的工具。”

 

  青铜器,是指以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具等,其铜锈呈青色,因而得名。青铜器再现了中国古代文明悠久而又深远的历史。

 

  新疆青铜器以小型工具和用具为主,新疆青铜器与其他省市出土的祭祀用青铜器相比,数量较少、偏重实用性。就目前所看到的资料来看新疆出土的大多数青铜器出自北疆地区,主要集中在天山北麓一带。

 

  石亮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经快6年了,有美术功底的他在内地大学学习的是文物鉴定与修复。与国内大多数的文物修复师一样,除了大学专业学习以外,还需要业内专家传帮带。石亮的老师就是新疆知名的青铜器修复师孙广明,孙广明从事金属类文物修复已经三十多年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物修复老专家。

 

  而硕士攻读科技考古的牛功青在保护中心主要负责的是科技检测分析,一进技术部仪器室,各种现代化的检测仪器映入眼帘,“我们好比是一个门诊部,来的文物我们都要先看看它们都是什么病,它们都是什么样的‘体质’。”牛功青说道。

 

  实际上,在自治区博物馆可以上手修复青铜器文物的只有孙广明、石亮和牛功青三个人,被人们戏称青铜器文物修复“三剑客”。

 

  青铜器文物修复“步步精心”

 

  中心金属组从1985年成立至今,承担着全疆各地州金属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至今保护修复文物约700多件。

 

  一件青铜器文物的保护修复流程有很多步骤,包括青铜器进实验室,调查、照相、检测分析、记录,然后清除有害物、粉状锈,接着矫形、焊接,表面封护,照相、记录,一步都不能少,而且每一步都要精心做好,搞不好文物就要受损。

 

  取其中的一个步骤举例,大中型青铜器文物修复前先需要矫形,在地底下埋藏了上千年,很多青铜器文物出土时就残缺或已经变形。

 

  这个矫形需要时间和力量,将青铜器文物固定在特制的一台矫形架上,根据器物形状不断调整力度和方向。每一天使用的力道都不一样,需要加力或泄力调整。这个力道是很有讲究的,要刚好,少一分则力量不够,多一分则有可能毁了文物,前功尽弃。

 

  新疆青铜器文物造型都比较古朴,装饰少。如果青铜器文物有纹饰,那就是另外一套修复方式了。

 

  对于青铜器文物残缺的部分,需要查阅很多相关资料,来判定缺的那部分的形状,然后做一个模具,来补缺。补缺部分外表上色做旧,从正面看不出来修补痕迹,但里面就不上色,展示明显的区别。“这是给后人一个正确的展示,表明文物原状和修复程度,相信后来的人会更有办法的。”石亮说。

 

  有更多的文物在“排队”等待

 

  没有一件青铜器文物是完全一样的,就是相似的文物,损坏的程度也不一样,每一件文物就像一道数学难题,需要做一个全新的修复预案设计,这些都考量着石亮和伙伴们的智慧与耐心。

 

  石亮所在的中心金属组一年最多修复20余件青铜器文物,而仅自治区博物馆库存的青铜器文物就有近一万件,现在修复完成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青铜器文物“排队”等待修复,期待重见天日。

 

  这几年,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也加大了与内地发达省市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了队伍,加快了修复技术日趋成熟的步伐,在传统的修复方法上,学习新技术,利用科技手段更好地修复、保护青铜器文物。

 

  2015年至2016年自治区博物馆与西北大学、陕西历史博物馆合作的新疆金属文物报修复项目今年年底也即将结项。

 

  国家文物局罗静副司长曾这样评价,新疆的文物修复,与内地相比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现在文物修复水平已经走在了国内前列。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