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石器时代马鹿洞人谜团:洞穴利用和古生态学

  2016年7月26日,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的,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蒙自市文物管理所、云南省师范大学等专家参与的题为“中国云南马鹿洞遗址的洞穴利用和古生态学”的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考古学权威刊物《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8 (考古学杂志:报告8)》。

  马鹿洞是中国云南东南部一个受西南和东亚季风气候影响的东南亚热带北部边缘更新世末期的一个含化石的人类活动洞穴遗址,该洞出土的人化石包含出土于B?lling-Aller?d 最后间冰期湿热期沉积的古老型人类特征及古老型人类和早期现代人混杂特征的人化石,古老型人类骨骸多受到认为肢解、烧灼和染色。洞穴的沉积层序明显地表现为人为堆积,并保存了几乎连续的延续了1000多年的用火遗迹。动物群仅仅为现生种,且偶蹄类和食肉类占优势。动物化石大多显示人为破裂和火烧特征。发掘出土动物群的古生态学重建和鹿类动物骨、牙稳定同位素的最新分析表明:马鹿洞处于或接近茂密的接近于“封闭”的森林环境。动物群组合也显示马鹿洞附近有大型水体存在。现代湖泊大屯海和长桥海在当时要比现在大得多。马鹿洞可能记录了一个全新的在蒙自盆地古湖泊边缘,古老型人群与早期现代人相互作用的生业模式、持续控制用火、行二次葬礼仪实践的生态和行为情景。

  研究者认为,200万年以来欧亚大陆就有人类存在,马鹿洞遗址不同人群共存是欧亚大陆多波人群迁移交流的结果。这一发现对解决人类起源的“多地区起源模式”和“走出非洲模式”这一广泛争议的国际热点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不断刷新的我国古人类学发现和研究成果或许能用全新的视角解译东亚早期现代人起源模式。(作者:吉学平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