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窑研究又添新资料——安徽萧县发掘欧盘窑址

  作为安徽省境内三大民窑之一的萧窑,长久以来由于相关考古工作的欠缺,使得学术界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仍有诸多不足和疑问。2015 年5 月至10 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县博物馆对萧县欧盘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欧盘窑址位于萧县白土镇欧盘村南部,南距白土寨窑址约4 公里。此次发掘主体在省道南侧,依地形自西向东布5×10 米探方13 个,另在北侧及部分探方间隔内布探沟4 条,共计发掘面积约1100 平方米。通过发掘,共计清理出隋唐时期各类遗迹90 处,其中窑炉6 座、制料池4座、房址15 座、灰坑50 个,墓葬1 座、灰沟7 条,柱洞类遗迹2 处,灶类遗迹1 处、路基1条,另有特殊遗迹3 处。出土遗物近万件,其中与烧造相关的窑具有窑柱、窑棒、支托、垫板、支钉、垫圈和匣钵等;制料工具主要有石兑、碾轮和擂钵等;生活用具主要有陶盆、陶罐和陶缸等。从窑址出土烧造成品来看,其产品以青釉瓷为主,分青灰与青黄两种,另有少量白瓷;器类以碗和高足盘居多,四系盘口壶、罐、敛口钵、盆、碟、盏和杯等也占有相当比重,另有部分小盂、多足砚和虎子等;器物纹饰主要有弦纹、刻花与印花几种,另有部分贴塑与褐彩装饰。

  所发现窑炉遗迹主要集中分布在T6和T12 两个探方内,其中Y1、Y2、Y4 和Y6 位于T6 内,Y3 和Y5 位于T12 内,均为馒头形窑炉,根据窑炉形制、结构与方向等推断其应为两个不同窑区。结构一般由窑床、火膛和操作坑组成,限于发掘区面积有限,多数窑炉保存较差,窑壁多以耐火砂性土砖砌成,残剩高度约10——30 厘米。Y4,方向17°,开口于④层下,由于西北部、东部和北部分别被H25 和G2打破,故火塘仅残存一半,未发现操作坑。窑床平面呈倒梯形,长2.94 米、宽0.8——3.04 米。窑床底部较平坦,由46 ×18×10 厘米的土砖错缝平铺而成,窑壁残高约10 厘米,内侧为青灰色质地坚硬的烧结面。Y3,位于T12 西南部,方向185°,开口于③层下,其结构由窑床、窑壁、火膛、火口和工作坑几部分组成。其中,窑床平面略呈长方形,窑尾至火膛有一定倾斜坡度,长约2.05、宽1.90 米;窑壁残高约18 厘米,由泥土夹杂耐火材料混合而成,内壁烧结较硬,且有內弧趋势,说明窑壁向上应为券穹顶结构;火膛平面呈马蹄形,长约1.40、宽约0.8 米,底部距窑床约35 厘米,两壁內弧呈锅底状,烧结面呈青灰色,保存较好;火口与火膛之间有一定坡度,操作坑被南部水渠破坏殆尽。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通过对Y4 的解剖,在其窑床所铺地砖下有一层较硬的白土烧结面,其范围基本与Y4 相吻合,应是该窑炉经过修整重复利用的重要证据之一;二是在Y3 的北部不远处有一道用红砖、窑具如窑柱、垫板和废瓷片等砌成的围墙类遗迹,平面呈方形,残长约8 米、残高约5——10厘米,该围墙将Y3 与Y5 圈在内部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区间,该区间内地面较平整,且有部分较大石块散布,或可说明窑炉在烧造期间应有简易的棚子覆盖。

  料池类遗迹可分为两种,一种以C1、C2 为代表,先挖土坑,坑壁及坑底均由石块贴砌或平铺。另一种以C4 为代表,坑壁经瓷土类物质修整加厚。C1,位于T4 向东外扩部分,平面呈圆形,直壁、平底,坑壁及坑底经石块贴砌或平铺加工,直径3.36 米、深0.60 米。C4,位于T11 西南部,平面呈椭圆形,南部部分被现代沟打破,直壁、平底,坑壁和坑底由厚约8 厘米的白色瓷土修整,长径3.8 米、宽2.3 米,深0.38 米。

  作坊区一般距离窑炉较近,如靠近西区的作坊主要有F9、F1 以及路基北侧的F3、F4 和F5 等,房址均为方形,平地起建,以石块垒砌,掺杂碎瓷片等,其中F3揭露得最完整,长5.8、宽5.0 米;F9 墙基保存较差,残长1.8 米,但保存有较好的硬质活动面。靠近东区的作坊主要有F8和F12,其中F8 结构较为特殊,北墙基为石块夹杂碎瓷片垒砌,残长7.6、宽约0.5、高0.45 米,西墙基则以残次瓷碗侧置顺砌,长4.8、宽0.6、残高0.35 米,南墙基从残存迹象判断建筑方式应与西墙一致,东墙基情况不详。此外,F8 内靠近西墙处有成排倒扣的瓷碗遗迹,瓷碗中部有一圆形坑,坑内填土夹杂较多灰白色料土,经解剖该坑为直壁平底,直径3.1、深0.4米。

  本次发掘还在T6 西扩部分发现路基1 条,编号L1,开口于④层下,东西向,平面呈条带状,由于西部与南部均被现代房基破坏,故具体宽度不详,残长3.6、宽1.7 米;路面以碎石块和陶瓷残片铺垫,厚约28 厘米。从层位上看,L1 与Y1、Y2 和Y4 相同,或为同时期遗迹,是窑址烧造区与作坊区相连的重要通道。在T7北扩部分发现墓葬1 座,M1 开口于③层下,方向233°,长方形竖穴石室墓,墓顶以石板覆盖,墓壁及墓底均以石块垒砌或平铺,葬式为仰身直肢,随葬四系圆腹罐1 件和瓷杯1 件,长2.5、宽0.92——1.16米、深0.4 米。

  结合后续开展的萧窑窑址考古调查可知,欧盘窑址在萧窑窑系中地位举足轻重,从地理位置上讲,其位于众多窑址的最北端;从时代上看,其主要烧造时代为隋至盛唐时期,本次发现刷新了有关萧窑始烧年代的认识;从产品的种类和品相来说,欧盘窑址所出遗物质量属上乘,尤其是一批精细白瓷器以及印花和褐彩的装饰工艺的发现。欧盘窑址2015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受限于工程用地和建设工期的原因,本次发掘所布探方整体呈一条长探沟,近乎于对遗址进行东西向的解剖,在此狭长的发掘区内清理出种类和数量众多的遗迹、遗物,为深化萧窑的研究乃至深入探讨南北瓷窑过度地带的文化面貌有重要意义,也为探讨南北瓷业交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