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三步曲”让非遗传承更稳健

  自2004年8月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已成为拥有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最多的国家,赢得了缔约国的赞誉。在这个重要时点上,有必要反思我国履约十年来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用《公约》思维观照当下非遗传承保护实践,为传承前人的智慧、赓续文化的薪火、丰富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8月1日 《光明日报》)

  中国的非遗项目不仅数量极大,更是面临着保护的诸多困境。有鉴于此,在非遗传承保护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完善的乃是奏响非遗传承的“三步曲”,让非遗传承能够有章可循起来。只有如此,非遗传承才能够更加稳健有力,也才能够实现新的发展道路。那么,如何才能奏响非遗传承的“三步曲”呢?从了解非遗、创新非遗、传承非遗上努力,让中国的非遗项目不仅是一个璀璨的项目,也是展示中国形象的一个窗口和旗帜吧!

  在非遗传承之路上,理解和懂得是不容忽视的第一步。无论是哪一种非遗项目,都首先需要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传承,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有所助益吧!一方面,理解和懂得需要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进行手口相传的努力,让每个人都懂得其中的价值,领会其中的灵魂所在。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最终的回归。另外一方面,教育是不容缺失的环节,对非遗进课堂,这种形式不仅是需要的,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的努力,无论是非遗项目进入课堂,还是通过非遗项目的展示让现代人懂得其中的价值内容,都是积极的努力形式,让非遗传承更加稳健有力。

  另外,继承和创新是非遗项目传承中的核心要素所在。按照以往的理解,非遗保护不是单纯为了留住历史,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技艺创造。题材、技法和材料的创新相对比较容易,最难的是艺术境界的提升。缺少这一点,艺人无论多么手巧,技法多么高妙,最终都只会沦为替他人完成二度创作的工具。化腐朽为神奇,需要“模仿”生活、表现生活,而非模仿他人。一件工艺作品的材料和技法固然重要,而承载其上的艺术境界才是核心竞争力,因而要在提高传承人的艺术境界和原创意识方面多做文章,避免手工技艺和民间美术类非遗项目创作误入歧途。所以说,非遗项目的保护中,继承和创新乃是核心要素所在,从中能够看到非遗的神奇所在!

  最后的一步在于获得一个平衡,即在保持非遗项目原汁原味和现代新颜上进行权衡。非遗项目的传承,不仅需要传统的形式,更是需要现代的形式。那么,倾向于传统的原汁原味,还是倾向于新时代的新形式呢?这个必须是进行思考的真正问题所在。笔者以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必须能够恪守原汁原味,即恪守其中的精神内核,懂得其中的原貌所在。在这个基础上,需要不断创新,进行创意的形式。唯有如此,非遗项目的传承才能够在“三步曲”的基础上走得更加稳健有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