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向媒体展示紫禁城排水系统及其研究保护工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期,北京降雨明显增强,尤其是7月19日至20日,遭受了长达55个小时的强降雨天气过程。与市内多处地区积水严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具有600年历史的古老紫禁城,不但展现了大雨中“千龙出水”的壮观场面,而且并未出现明显积水,显示出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和强大的排水能力,一时间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7月25日,故宫博物院向媒体展示了紫禁城精巧的排水系统和故宫博物院对这一凝聚古代“工匠精神”的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带领记者参观了紫禁城内的古代排水系统,并讲解了其工作原理。紫禁城在营造之初,充分考虑并实施了一系列科学、精巧的排水系统营建工程。古代工匠充分利用了紫禁城整体呈北部略高、南部略低之势,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水网络,疏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沟、支沟,有明沟、暗沟,有涵洞、流水沟眼等众多排水设施。城内总的雨水走向,是东西方向的雨水汇流入南北干沟内,然后流入内金水河、外金水河和护城河,并与北京城水系相通。据单霁翔介绍,目前紫禁城内的排水任务,90%以上依然是古代排水系统承担。

 

  单霁翔表示,故宫堪称古代“工匠精神”之集大成者,在排水系统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为此故宫人倍感骄傲,更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大责任,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保护工作,使紫禁城的排水功能永葆青春。这些工作主要有:开展防洪排水系统研究、开展古代排水系统调查、保护古代排水文物本体、完善排水系统功能、制定区域排水提升计划、加强排水系统日常维护、重视排水系统日常环境维护、进行排水设施专项巡查、制定年度防汛应急预案和降雨过程中的应急措施等方面。

 

  单霁翔表示,随着“平安故宫”工程的顺利实施,故宫博物院的排水系统将更加通畅,服务观众的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工匠精神”将世代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