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打造一座浙江自然文化代表的“大博物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年早春,有着“鸟类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首次成群结队来到安吉栖息越冬。全球现存不足2000只,对生存环境有着严苛要求,有着“生态试纸”美誉的它们一出现就惊动了省自然博物馆的专家。

 

  就在这群中华秋沙鸭光临安吉数天之后,3月17日,《浙江(安吉)泛自然博物园规划》正式在杭州通过专家评审。这样的巧合,不由让人感叹“自然”与“规划”竟如此同步。

 

  安吉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也是全国首个生态县及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在这座满眼翠绿的中国竹乡小城里,一座史无前例、有核无域、没有围墙的新型博物馆或将于明年底落成。

 

  “得天独厚”,省自然博物院为何选址安吉?

 

  2012年9月,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现场会在安吉召开。

 

  会议期间,有与会者发出提议: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进程中,文化项目建设要优化品质、创新思路,类似浙江省自然博物院扩建项目,完全可以创新竞争性选址思路,除杭州地区外,也可迁建杭州周边生态环境优美县区。

 

  消息一出,杭州周边多个县(市、区)蜂拥而至,积极争取博物院落户。最终,经过半年多的选址调研,省政府选择了安吉县。

 

  201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求,要强化泛自然博物园的概念,结合安吉优良的自然生态优势,整合现有自然文化类设施,将整个安吉建设成为浙江自然文化代表的大博物园。

 

  事实上,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建一座“活的自然博物院”在安吉似乎早就“有迹可循”。

 

  安吉原有建成的1个中心馆、12个专题馆和26个村级地域文化馆的生态博物馆群建设理念,恰恰与省自然博物院建设宗旨高度契合,这无疑为博物院迁建安吉奠定了良好基础。

 

  根据建设宗旨,省自然博物院项目选址在安吉城北教科文新区,项目东临国家4A级景区中南百草园,南临拥有全球最大原始淡竹林的西港湿地公园,西邻千亩茶园,北临11省道。

 

  与此同时,随着杭长高速开通,安吉的区位优势也愈加明显。杭长高速连接杭州绕城高速和申苏浙皖高速,已实现杭州28分钟、苏州无锡100分钟、上海南京120分钟可到达安吉。良好的交通条件改变了安吉以往相对闭塞的印象,从长三角主要城市出发到安吉时间均在120分钟内。

 

  “森林样本”,一座长在自然里的博物园

 

  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去年10月底,浙江自然博物园主馆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17年底全面建成开馆。

 

  “浙江自然博物园主馆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一个以浙江省自然博物园为核心,延伸四大区块,联接32个生态项目的泛自然博物园开始集聚成型。”安吉县委书记单锦炎说,希望施工单位能够切实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共同体”的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地精心组织施工,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博物园的建设任务。

 

  “这是一座真正‘长’在自然里的博物园。”项目设计方,德国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所中国区总经理陈立缤说,之前设计过40余个自然馆,像浙江自然博物园安吉新馆这样贴合自然的还是第一个。

 

  细看规划,“一片叶子”的总体构想也渗入了安吉的每一寸青山绿水。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安吉行政区划轮廓形似一片叶子,而浒溪、里溪、浑泥港、晓墅港就如主要叶脉,对“叶片”区域空间进行了大致划分;其他的河谷支流就像侧脉、细脉,进一步分支联网。该规划巧妙地结合安吉“北人文、南自然、中综合”的要素分布特点,把浙江(安吉)泛自然博物园进行了空间布局结构的划分。

 

  “做好安吉这片叶子的文章,也就树立了全省一片森林的样本。”规划文本上的这句话也能够瞧出几分端倪:富有特色的地形地貌、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国领先的生态创建等成为浙江(安吉)泛自然博物园选择安吉的重要原因。

 

  “圈层推进”,造一座涵盖人文自然的大博物园

 

  浙江(安吉)泛自然博物园的空间布局结构分为核心层、紧密层、联动层。这也意味着,整个安吉以中心城区为圆心,以空间区位及资源要素分布为“半径”,被划分为3个圈,进行泛自然博物园的建设。三大圈层定位有区分,功能各不同,但互相关联,层层递进,而这些因素也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安吉人。

 

  核心层是“一园”,即自然博物园,坐落于安吉中心城区,占地达5200亩,包括300亩省自然博物园核心馆区、800亩户外互动体验区、3500亩中南百草园延伸体验区和苕溪湿地延伸体验区。

 

  作为中心载体,这里今后将成为吸引全省参观者的门户入口和重要场所。按照互动开放式新型博物场馆模式,这一圈层将结合周边优质资源,拓展和延续博物场馆的公共服务功能,建成馆园一体化、互动化的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并不断完善周边旅游集散、信息引导等配套服务功能。

 

  紧密层指“三区”,包括灵峰旅游度假区、教科文新区和特色主题馆区,涉及区域有中心城区的递铺、昌硕、灵峰、孝源四个街道和孝丰镇,是泛自然博物园的紧密拓展区。紧密拓展区意味着这一圈层既要延续、深化“一园”的功能,也要实现自我拓展。因此,这些区域在承载生态经济、教育科研和综合游憩等多种功能的基础上,还将积极分区实现特色发展。

 

  作为三大分区之一的灵峰旅游度假区,坐落于灵峰街道,依托灵峰中心城区与孝丰镇之间的核心绿肺。其定位集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是泛自然博物园绿色转型的样板区块。

 

  教科文新区位于孝源街道,今后将以生态文化创意、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科技创新为主题,通过积极引入杭州都市圈乃至省域优秀人才和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加快推进上影(安吉)影视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产、学、研于一体。特色主题馆区位于开发区(递铺街道),以生态文化展示、生态娱乐体验、生态人居建设为主题,将被打造为集文创、体验、科普于一体的主题馆聚落区。

 

  联动层有北部人文历史旅游片(以下简称“北部片”)和南部自然生态博览片(以下简称“南部片”)等“两片”构成。这是泛自然博物园的联动拓展区,具有生态保护和承载生态文化内容的作用。

 

  从规划上可以看出,梅溪、天子湖、鄣吴、溪龙等乡镇及安城遗址均属于“北部片”,它的定位是历史文化展示区和生态人居体验区。这一片区将挖掘安吉历史遗迹文化,开展历史街区和遗址公园的保护建设,实现“将历史遗迹放置在大山水背景中去”;“南部片”则包括了杭垓、报福、章村、天荒坪、上墅、山川等6个乡镇,这一片区将作为生态自然保护区和美丽乡村样板区,通过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向魅力乡镇创建,加大城乡地方文化特色和景观风貌特色的营造。

 

  植根“两山”,全域联动谋发展

 

  根据规划,安吉还构建了“一主+八大特色小镇服务基地+多个配套服务驿站+百个美丽乡村据点”的特色城镇服务节点体系,与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城乡结构,成为泛自然博物园功能拓展的中心据点,以全域联动的方式,对泛自然博物园的打造进行充实。

 

  据了解,“一主”就是主城区综合服务中心,选址在主城区临近自然博物园地块建设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将重点发展旅游资源的推荐展示、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产品研发与营销等。

 

  “八大特色小镇服务基地”包括了孝丰竹业小镇、孝源影视小镇、溪龙白茶小镇、鄣吴艺术小镇、昌硕天使小镇、天荒地老·爱情小镇、山川浪漫小镇、章村时光小镇等,这些特色乡镇都将作为泛自然博物园特色产业和特色服务发展的重要基地,配套发展旅游产品展示、智慧旅游咨询、农村电子商务、交通换乘等集散服务功能。

 

  此外,“多个配套服务驿站”通过分近远期培育,配套发展相关功能。而百个美丽乡村据点则将落户于环境优越、地理风貌好的中心村、精品村,按照“村庄建设、村庄管理、村庄经营”三位一体推进,加快泛自然博物园美丽乡村服务据点建设。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