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金华市博物馆看一场史上最高规格青铜器展

  昨天上午,金华市博物馆大厅人气爆棚,这是该馆开馆以来规格最高展览——《诸侯的礼乐——来自周王朝的青铜瑰宝》,一件件2000多岁的青铜器,从昨天起正式与金华市民见面。

  据金华市博物馆馆长徐卫介绍,这次展览展出湖北随州出土噩、曾两国的129件(套)珍贵文物,时间跨度为周代到战国时期,其中88件是国家一级文物。展览包含礼器、乐器和兵器,光筹备就花了7个多月,许多文物是第一次在浙江露面。

  这些精美的器具,都是当年诸侯贵族们最引以为傲的私家珍藏,从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勾勒出周王朝时期诸侯贵族们的生活。展览一直持续到今年9月10日,并且免费向市民开放,只需凭身份证即可入馆探宝。

  为了让大家能看出些门道,昨天,记者专程到金华市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由博物馆的专家为我们整理出一份“观展指南”,尽量用最平实的语言、最鲜活的故事,向市民介绍这一次展出的文物。

  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带着这份《金华日报》,对照着眼前的“国宝”边走边看,让我们带你穿越回2000多年前的周朝,看看当年的诸侯贵族怎么活出“皇家范”。

  九鼎八簋 36件大编钟

  这些东西在当年可都是诸侯们最要紧的“面子”。

  周代的统治者,非常讲求礼乐,所谓礼,讲求上下有序,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不同形制的器具。

  就像我们熟知的皇帝专用的玉玺一般,周代的诸侯王也有一套专属于自己的“面子工程”,那就是各种各样的青铜器,特别是礼器。在当年,看看你用什么礼器,就知道你是何方神圣,是什么级别。

  当年的青铜器,绝对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不仅价比黄金,而且没有一定的身份,根本不能使用。

  金华市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至今,全国只发现两个地方可以在周代大规模锻造青铜器,一个是洛阳,一个是安阳。而且青铜器也不是想造就能造,哪怕是一人之下的诸侯王,想铸造什么青铜器,也必须向周天子提出申请,待申请被批准,才能开炉锻造。比起当下的LV包包,这才是真正的限量版。

  陈列在展馆通道的这套“九鼎八簋(guì)”,就是一套典型的礼器。最早只有周天子能够拥有,在特定的场合(比如祭祀)才会被拿出来,不过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不少诸侯王也拥有了一套“九鼎八簋”,以示自己一方之主的身份。

  这一次,金华市博物馆展出的“九鼎八簋”出土于擂鼓墩二号墓(战国),属于诸侯王曾侯乙的子孙所有,从“礼”来说,还真有点僭越了。

  这一次的礼器中,还有一件非常值得一看,那就是擂鼓墩二号墓编钟,一套36件,上世纪80年代它被发现之时,被墓中的积水浸泡,没想到重建天日之后,这件2000多年前的青铜编钟,还能敲打出天籁之音,而且每个小甬钟都能敲打出两种不同的声音。

  这件编钟,在国内现存的编钟中,排行第二,仅次于曾侯乙编钟。编钟上凸起的钉子(古人称“枚”)不仅是装饰,还可以用来加快声音的衰减。博物馆的专家说,庙里的铜钟在敲击之后,嗡嗡的声音还能延续很久,如果编钟仍具备这种属性,是无法演奏出曲子的,但有了这些钉子,敲击编钟的声音就会变得清爽许多。几千年前的古人就能想出这种办法来加快声音的衰减,真是令人惊叹。

  编钟的制作之精细,也值得一提。当年,这些编钟先用模范予以铸造,那时候造出的编钟磐板厚度都是一样的,需要经过调音师的人工打磨,最后达到整套编钟的音效和谐。

  那些与吃有关的青铜器

  俗话说,食在中国。这话一点都不假,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周代,这129件青铜器中,就有不少是当年吃货们手里的宝贝。

  现代人吃饭用锅碗瓢盆,商周人没有这些,他们拿青铜器吃饭,看过这场展览才知道,原来,那些与吃有关的青铜器,居然长这样……

  曾侯乙尊盘是展品中工艺最复杂的一件,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上世纪90年代,有人认为这是无法被复制的孤品,它复杂的镂空铸造工艺已经很难用手工再次复原。有人花了10年时间,2013年,它的仿品终于问世,一时轰动全国。此番来金华的这一件,就是那件仿品,也是展品中唯一一件仿品。

  尊盘是干什么用的?工艺这么复杂的器物居然只是用来当盛酒器的。尊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盘则是水器,商周的人很有创意,把尊和盘合二为一,好处不少。夏天太热,在盘里放上水甚至冰,就能喝冰镇老酒了。古代没有冰箱,存块冰挺不容易的,还得冬天取冰,放入地窖或冰窖,覆盖上棉被才行;冰天雪地里,盘里放上炭火,就可以煮酒论英雄了。

  说到酒,展览中的酒具真是不少,比如雷纹爵,就是周代很常见的酒杯,直到汉代都在用,以前看《三国演义》,爵是很常见的道具。比较特别的,有一款曾仲酉提链壶,虽是个酒壶,顶上有个铜把手,便携性立现。

  有一件叫“曾少宰黄仲酉甗(yǎn)”。其上身似鼎,下身似鬲,中间相通。下身放水,上身放粟,底烧火蒸,这就是最早的蒸笼啊。

  鬲(lì),款足似鼎,煮食器,就是最早的蒸锅。几只款足中间是空的,便于放炭火加热,也可以用来煲粥。

  菱形勾连云纹敦,用来盛黍、稷、稻、粱等,有点像现在的储粮罐。敦上的菱形勾连云纹清晰可见。顺便提一下,展厅门口的互动区,就有这件“宝贝”的复制品,你可以亲手把它表面的花纹拓印下来。

  器和盖上下对称,把上面部分翻下来,就成了两个一模一样的铜碗,相合就成了球形或卵圆形。造型很有意思,像一个长出几只脚的西瓜,因此也有个绰号叫“西瓜敦”或“西瓜鼎”。

  瓦纹匜(yí)、起右铜盘,是用来倒水的壶,倒水干什么?洗手。那个年代的贵族王侯吃饭很讲究,饭前洗手,就得用瓦纹匜倒水,底下一个起右铜盘接水。这对青铜搭档,像不像商周版的水龙头+水池?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很感兴趣?赶紧去市博物馆玩一把穿越,感受一番周代贵族王侯的别样生活吧。要是光看不过瘾,可以去互动专区,像古人一样敲敲编钟,摸摸铜盆洗,亲身感受下古人心目中所谓的“天人感应”。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