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圆满完成援藏任务
2016-07-30 12:20:20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已浏览次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开展对口援藏,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工作、着眼于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这片号称世界屋脊的土地上,有一群来自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文博人”,他们不顾高寒、缺氧、低压、强辐射,同当地文博工作者一道,为西藏的文化遗产保护辛勤地工作着。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播撒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西藏的关怀。
多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将对口支援西藏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列入重要日程,精心督办,与西藏文化遗产保护共谋发展。“十二五”期间,文研院组织技术力量,应西藏文物保护急需,承接了西藏寺庙、壁画等文物的保护规划、设计、施工任务,签订项目合同额近3000万元;同时,积极利用自主科研经费开展了西藏建筑、壁画价值挖掘、传统工艺科学研究,先后投入经费200余万元;同时,筹措多方资助,为西藏培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近30人。
工程援藏
文研院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介入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壁画的保护研究及修复工作。进入21世纪,随着西藏文物保护三大工程的实施,对西藏多处寺院的壁画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修复方案设计,并组织了一些重大、重点寺院的壁画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
2010年,受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委托,负责西藏哲蚌寺措钦大殿内转经道壁画的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为了既能够对变形墙体进行维修加固,同时不影响哲蚌寺的正常运行,采取了“先将壁画揭取下来、维修加固变形墙体、再进行壁画原位回帖”的设计思路,围绕这一科学理念积极展开施工。该工程是首个由该院独立设计并组织实施的西藏大型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总计修复壁画面积966平方米。壁画的保护修复工作得到了哲蚌寺广大僧众及西藏文物局的普遍认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012年拉萨市文物局委托编制《大昭寺文物保护规划》,目前已完成规划范围内130余公顷区域的现状调查,包括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协调格局、一百余处历史建筑的保存状况、交通概况等评估工作,并完成了文物建筑修缮情况整理、壁画修缮、本体保存调查、管理与展示、研究现状、拉萨老城历史格局资料分析、基础资料整理等相关工作。2015年已提交规划初稿。
同时,受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委托,接受西藏大昭寺壁画保护修复工程。大昭寺现存壁画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存在地仗层空鼓、开裂、缺失等严重病害。在壁画保护修复过程中,项目组人员克服困难,坚守岗位,注重大昭寺壁画真实性与宗教艺术价值的结合,在最小干预基础上,严格按照既定工艺流程对大昭寺壁画实施针对性保护修复。目前已经完成地仗层、颜料层以及缺失画面的补全修复,修复壁画面积达4392.64平方米,顺利完成了工程的施工任务。在2015年11月,顺利通过拉萨市文物局组织的工程结项预验收,获得与会专家、大昭寺寺方的一致好评。解决了大昭寺壁画存在的不同病害问题,也为藏区其他壁画的保护修复提供了借鉴。
为配合大昭寺壁画保护修复工程,该院自主投入经费开展了《西藏大昭寺典型壁画色彩信息与文物价值研究》等一系列科研工作,该研究深化了对大昭寺壁画制作工艺、颜料使用以及绘制年代的认识,为大昭寺壁画文物价值研究及评判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大昭寺壁画保护工程提供了学术支撑。
根据文研院与美国友人普利兹克签署的合作计划,2012年举办了首个西藏壁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培训班,来自西藏的16名学员得到了系统学习。培训资金由普利兹克提供,教学和实习组织由该院和西藏文物局承担,本次培训为期5个月。2012年8月7日作为全国第四次文化文物援藏工作会议的重要议程,在拉萨举行了结业典礼。国家文物局领导和西藏自治区党政领导均出席了该培训班的开班和结业活动。除此之外,按照国家局的培训导向,该院为西藏馆藏文物修复培养了金属、陶瓷、纸张、纺织品等各类修复人才约12名,有力地加强了地方专业队伍素质的提高。
2008年至2010年,受西藏文物局的委托对白居寺开展勘测调查等多项工作,2011年至2014年完成白居寺勘察与维修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设计工作。同时为了配合古建筑维修开展了白居寺壁画保护修复方案设计工作。
白居寺勘察与维修设计项目是该院在多学科参与的基础上又特别给予配套研究经费支持的项目。项目汇集了相关学科的技术人员,同时吸收高校科研院所的测量与岩土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了白居寺各建筑的历史情况、建筑形制、本体测绘、保存现状调查和残损勘察以及寺内地质环境调查和地质勘查。专设“白居寺塔结构稳定性分析研究”课题,极大地促进了该项目的深入评估和方案质量的提升。
2015年白居寺修缮工程开工,各项建筑维修仍在紧张施工中,预计2017年竣工。
计划与进展
2015年11月,受布达拉宫管理处委托,承接了《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古建筑群保护管理总体规划》项目,包含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古建筑群保护管理规划;布达拉宫精确测绘;布达拉宫管理监测平台建设立项报告及设计方案。
6月初,在布达拉宫召开了第一次协调会暨启动会。目前,精确测绘项目组已进场,综合管理平台项目组已完成立项并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现正在编制及完善管理平台建设方案,计划2017年完成。
文研院自筹科研经费,立项对以白居寺为代表的藏传佛寺的历史沿革、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营造技术、建筑装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全方位探讨藏传佛教建筑的建筑形态。充实丰富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内涵,增强对藏民族文化的了解,通过发掘整理传统的建造技术及工艺研究,为当前白居寺的建筑保护及传统建筑样式的继承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将以点带面,全面了解白居寺建筑的现状,并进行科学性调查评估,为该地区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提供依据。
该院自筹科研经费,立项对藏式壁画制作材料和工艺开展系统研究。将通过现场调研和无损分析及实验室取样测试,系统研究藏式壁画的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并对不同藏区、不同绘制时期的壁画进行分类总结,为藏式壁画保护修复工作储备科学数据,为将来开展的藏式壁画修复工程提供参考和依据。
在多年工作的基础上,文研院已完成西藏扎塘寺壁画保护修复设计方案,争取今年完成招标程序,开展第五个援助西藏的文物保护修复工程项目。
“十三五”期间,文研院还将加强拉萨市申遗工作和对世界遗产地监测的支持力度。
智力援藏
截至目前,文研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四次承担了国家文物局援藏任务。援藏人员克服高原反应,忘我工作,出色完成了工作任务,并为当地培养了相关专业人才,均得到西藏文物局及相关单位的肯定。“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文物局第六批、第七批援藏任务的人员为张纪平、高峰同志,二人分别于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援藏。现第八批援藏干部已经完成选拔,该院高峰、乔炳武同志正式列入。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