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今年以来,丹徒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近期,2016谷阳·槐荫“董永传说”民俗文 化季启动仪式在槐荫文化广场举行,现场着重介绍了《董永传说》的美丽故事和槐荫村近年来非遗保护成果,镇江非遗传承人围绕“非遗再发现爱情在寻找”活动主 题展演了剪纸、泥塑、捏糖人等项目,突显出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而这只是丹徒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个缩影。

  今年,丹徒区一方面全面普查整理各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并且精心申报保护名录,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保护计划,确定保护单位,明确项目普查、申报责任人。另一方面举办多种活动,壮大民俗文化队伍, 丹徒区每年都以丹徒南乡田歌、上党挑花等非遗项目为主题开展相关活动,如两年一届的丹徒田歌大赛、非遗保护图片巡展、非遗项目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等一 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使各类民俗文化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展壮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许多 传统文化习俗已失去生存的空间,而非遗传承保护又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的工作。丹徒区同我市其他地方一样,也面临着地方配套经费不到 位、人员配备不科学以及专业人才奇缺等问题。为此,他们也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展具有丹徒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节会等节庆活 动,表演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技艺,发挥非遗项目在彰显遗产价值、提升丹徒形象方面的作用,加强对非遗保护的引导,提高群众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丹徒区积极拓展培养渠道,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他们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学习等形式,提高现有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并且大力培养、引进专业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