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间古建筑保护的思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建筑是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标志,它以独特的形式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各地区独特乡土文化的集中体现。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民间古建筑的保护,这期间尽管地方政府不断积极引导加强古建筑保护宣传工作,但对数量众多、规格不一、分布广泛的民间古建筑来说,保护可谓任重而道远。

 

  以甘肃礼县为例,县域内庙宇、祠堂、牌坊、戏楼、水磨坊、老油坊、提灌、粮站仓库、老宅子、旧校舍等民间古建筑数量众多,风格多样。时至今日,大部分民间古建筑因各种原因已被破坏殆尽,幸存下来的大都分布在山区农村,还有个别古建残存在城市高楼的层层包围之中,保护现状堪忧。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一是农村人口流失,古建无人看管。礼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劳务输出,近20 年以来,农村青壮年大都到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外出务工,农村只有老人和未成年人留守。分布在农村街边巷尾的庙宇、祠堂、牌坊、戏楼、水磨坊、老宅子等古建筑无人照管,加之长期受风吹雨淋等自然破坏,荒废倒塌严重。

 

  二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和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拆旧修新之风盛行。因为体制不健全,大部分古建筑所有权归村民个人所有,大量民间古建筑被村民私自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建筑形式单一的楼房。

 

  三是城市发展较快,古建倍受冷落。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来坐落于繁华闹市地段的古建筑被高楼包围,街道变窄,路面泥泞,消防车辆不能通行,加之古建周边人口稠密,古建筑安全得不到保障。

 

  四是文物保护经费短缺,古建维修保护问题重重。对于没有被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而言,数量众多、规格不一的庙堂殿宇的保护备受民间信徒的重视,但是面对大体量的庙宇建筑,受保护经费和维修技术双重因素的限制,维修过于表面化、粗浅化。甚至有些维修工程使用了水泥、钢筋等现代建筑材料,破坏了古建筑原有的风貌。

 

  五是专业保护力量匮乏。对于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技术人才的培养仍旧欠缺,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成功之路仍需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