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首场新石器考古学术沙龙纪要

  6 月25 日上午,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召集的首场“新石器考古学术沙龙”在北京紫玉饭店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的30 多位专家学者及在校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本次沙龙围绕“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和“中国新石器考古分期与年代学问题”两个主题展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主任袁广阔教授首先介绍了新石器考古学术沙龙的宗旨,希望通过专题研讨的方式加强本系的学术氛围,增进高校与科研院所间的交流,藉此推动区域古代文明的实质性研究。“新石器考古学术沙龙”的首次亮相也确实开了一个好头——学者们带来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与大家分享,参会者一起进行讨论,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围绕“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主题,多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首都师范大学袁广阔教授首先回顾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程。北京地区作为区域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掘与研究工作既随时代的大潮,也有自己突出的特色。他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首先,要充分认识北京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沟通四方,是周边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是黄河文化区和东北文化区的过渡地带;其次,北京地区是夏商以后中央王朝势力强弱的晴雨表,是各方势力争夺的战略要地;再者,在注重研究北京地区考古学文化个性的同时,也要将其融入到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进程中进行考察和研究。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郭京宁从宏观角度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概括为“五八五三”四个数字,即五流域、八阶段、五期和三个方向。通过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的研究,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他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为连续发展的五期八个阶段。通过与周边文化的对比,他认为北京地区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三岔口”——中原地区、海岱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文化在不同时期进驻于此,并在这个熔炉中锻生自有特色的文化面貌。而今从东北、西北和西南方向通往北京的主要交通线路也和古代的交流通道大体一致,但是古时东南一线的交流通道还不清晰,有待进一步探索。总之,北京地区有较大的地缘优势,其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总体系中有重要地位。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赵雅楠分享了自己对蓟运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发展进程的思考。她以文化谱系梳理为基础和重点,对比东北区系文化的研究方向。进而通过分析得到了兴隆洼文化-青池类型-后岗一期文化的发展谱系,认为蓟运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展示了文化“中间地带”发展进程的一种模式,即由多种原生文化共存,到在融合基础上发展出相对独立的文化面貌,再到文化因素向文化主源地的回流。这种方向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文化传统和环境背景的影响,同时也不容忽略人们不断增长的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能力。而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文化发展总是前后相继、彼此交织的,需拆解成不同层次、不同板块来分析。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金和天探讨了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起源问题。她从南北二元的农业起源区域出发,介绍了两区域的作物类型、耕作类型和发现的主要集中区域。属于北方系统的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地区主要有东胡林遗址粟类遗存等发现,最早可至距今10000 年;而东北的赤峰地区同样有年代较早的粟类遗存发现,由此引发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进一步思考。她认为就目前的材料看,旱作农业起源地的证据还嫌不足,传播路线也尚不明确。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她认为西部燕山、太行山地区应做重点研究,河北、山西、内蒙古地区也应列为研究对象,为农业起源与传播寻找新的线索。

  在主题二——“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与年代学问题”中,两位汇报人分享了自己的认识。首都师范大学王涛副教授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简史出发,分析了与之相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探索历程。由此发现的问题是,新的发现和新的技术都在不断更新着原有的知识体系,特别是新近的测年数据将新石器时代的年代上下限向两头延伸。而教材作为传播上述知识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搭建知识体系与传递研究理念的任务,教材的建设与更新刻不容缓。在他看来,一部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教材应具备“新而全、简而美”的特点,具体说来就是知识、理念要与时俱进,材料有点有面,涵盖各个时空范围,主线清晰、体量适中、图文合一、一目了然。

  中国人民大学韩建业教授则重点就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与年代学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各种科技手段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忽视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的价值,传统的方法不代表陈旧的方法,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的研究中,各地文化谱系的建立仍是其他研究开展的基础,并且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同时他提出绝对年代的研究应以自我完善为主,在提取样品时要注意其代表性,而不要急于重构已建立的年代学框架。他以陶寺遗址、清凉寺遗址等的绝对年代与相对年代研究为例,进一步说明了以考古学研究为基础,结合新兴科技手段来探讨年代学问题的重要性。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大家纷纷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提出了想法与见解。中国人民大学魏坚教授提到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缺乏连贯性、持久性,但很多发现都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如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东胡林遗址;同时也有很多材料没有及时整理,因而造成进一步研究的困难,甚为可惜。鉴于这种情况,他认为本次沙龙是一个契机,希望高校能够与地方院所展开合作,并且将天津等北京周边地区也纳入到工作范围,展开主动的调查与发掘,综合运用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多方位研究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韩建业教授也强调了围绕北京地区展开新的具体考古工作的重要性。首都师范大学陈宥成讲师从自己的专长出发,谈了自己对新石器时代石器研究的认识,他认为从形制和技术的角度出发,石器也可像陶器一样用来区分不同的人群及判断人群发展的连续性,因为石器的技术类型与生业经济形态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聚落功能等因素有关,综合考察后应可以得到石器类型本地起源或外部扩张的信息。

  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其内有交错复杂网络,有时间上的贯通,有空间上的铺展,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更使其日益立体化。首都师范大学新石器考古学术沙龙也正是希望能在这张网络中不断捕捉一些新的研究点,集合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同仁一起交流探讨,为学科发展增加一份助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