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台共话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台湾代表团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台湾代表团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

 

  作为“情系多彩贵州——两岸文化联谊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华文化联谊会、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承办的贵州文化推介会暨黔台文化交流合作研讨会于7月12日在贵阳召开。100多位两岸文化艺术界、教育界、新闻界人士,围绕“同脉与差异——黔台文化发展现状与交流合作”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贵州是一片文化沃土,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不同民族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青山绿水、古树名木、村落遗存、传统技艺、民族歌舞、古老传说,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世界。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静结合精彩的宣传片,向与会嘉宾推介了贵州文化。她表示,贵州与台湾有很深的渊源,作为古越人后裔的台湾少数民族很早就离开大陆,而贵州很多少数民族也来源于古越人,彼此血缘相亲、民俗相近、文化同源。进入新世纪以来,黔台两地文化交流呈现形式多样、不断繁荣、日趋深化的态势。她希望大家实地领略贵州风采,并通过“情系”活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机制进一步健全。

 

  经过历史的积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阳明哲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内化于贵州人的血脉、外化于贵州人的生活。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原院长、教授张新民在《阳明文化在贵州》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在被贬到贵州龙场期间,在当地山川和少数民族的影响下大彻大悟,创立了由“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等学说组成的心学体系。“龙场悟道”是王阳明心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他思想闪光的高峰在贵州。张新民还介绍了两岸在“阳明学”方面的诸多学术交流与成果,指出关心自我、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和发展自我是两岸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双方的精神纽带。

 

  贵州和台湾都拥有多元化的族群,两地所面临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为共同的话题。在贵州,92.5%的面积是山地和丘陵。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张晓松说,在贵州,苗族、侗族、彝族、土家族……每个族群都以小规模的方式聚集,形成了多元又和谐的民族文化。在面临全球化冲击的今天,分布在贵州千山万壑之间的民族文化可以成为文化多样性的样本,但如何在保护和发展之间谋求平衡,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张晓松介绍了贵州在非遗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包括推动苗歌侗舞进课堂、出台非遗保护地方立法、设立文化生态试验区、重视传承人的身份和待遇并为其创造更多机会等,同时指出,在工艺的文化挖掘、文创产品的开发上,贵州还需要向台湾学习,与台湾加强合作。

 

  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吴荣顺表示,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台湾和不丹、日本和朝鲜半岛这一东亚半月弧地带,楠木、橡树、米槠、山茶等常绿阔叶乔木呈带状分布,因而被称为照叶树林文化带,文化带里的族群被认为拥有共通的文化要素。吃发酵食物、饮茶、住干栏式建筑等生活方式,以及踏歌、对歌、复音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都在台湾汉族和原住民族里有明显体现,而这些也能在贵州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统工艺之美,并不止于工艺品本身的表象,而是涉及背后的传统文化精神、人文思想、信仰习俗和哲学理念所综摄、建构而成的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兼职教授江韶莹向大家介绍了台湾传统工艺特色的百年变迁,以及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录、指定标准和保护方式,并对传统工艺的保存和活化利用提出建议。他指出,台湾和贵州拥有很多共同的经验和资源,两地可就保护传承非遗、开发其产业经济价值携手展开合作。

 

  当日上午,台湾嘉宾团还考察了贵州省非遗博览馆并与传承人进行交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展示、科普、文化娱乐和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获得了他们的赞赏。不少嘉宾表示,非遗传承人的现场表演、民族音乐的互动体验等也值得台湾学习和借鉴,未来黔台非遗合作空间广阔。返回光明网首页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