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启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名录内地名不能随意改

  温州市民政局昨日透露,市民政局、规划局、住建委、文广新局、旅游局五部门联合下发《温州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各地申报千年古县地名、千年古镇地名、千年古村落地名、著名山川地名、反映温州地域文化的老街巷名称等。符合条件的地名将被列入《温州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申报时间截至9月15日。

  今年首次启动,五部门将展开评审鉴定工作

  今年,我市首次启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申报范围也非常广,包括已认定的地名文化遗产,如部、省级已认定的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古村落;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即文物古迹、纪念地、历史文化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园林、公园等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即山、河、湖、岛、泉等名称。还包括经认定的新增地名文化遗产。

  新增地名文化遗产的申报要求符合具有我市区域地理特征、语言特征、物产特征、行政区划特征的地名;史志典章中有记载、表述的地名;能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变迁的地名;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地名;民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地名等条件。

  申报后,五部门将展开评审鉴定工作,最终确定是否列入温州市地名文化遗产。

  申报成功的地名将列入《温州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按照坚持使用为主、注重传承的原则,这些地名一般不得更改;若因特殊原因不再使用的,相关部门将按照地域就近原则在新建地理实体命名时优先采用;未被采用的,将采取挂牌立碑等措施加以保护、宣传。此外,还将通过宣传,提升该地名的社会认知度、知名度,传播地域特色文化。

  很多街巷地名已遗失在岁月里

  随着城镇化发展,在我们身边,确实有不少地名逐渐消失,被人淡忘。温州民俗学会会长金文平称,最典型的就是信河街七十二条半巷。过去的信河街,两边的老巷密集迂回,是温州老城区的标志之一。七十多条小巷互相贯通,惟独一条小巷只进不出,是没有名称的“死巷”,这就是七十二条之外的半条巷。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原先的街道拓宽了,曾经的街街巷巷,就此消失。七十二条半巷的地名,有些以大厦名字保留下来,如石坦大厦等。有些成了一个公交站点名字,如八字桥。而原先的妆楼下、张府基等地名,就此消失。

  “小南门码头曾经也是温州水陆交通的主要站点,是市区第一个码头。拆迁后‘小南门码头’的名字也就此消失。不过小南门依旧存在,比如小南门公交站。”金文平说,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地名,确实需要好好保护。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