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怀古力作《金陵周处台》

六朝古都南京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故迹众多,历代名流骚客流连吟咏,留下了不少诗画佳作。民国时期,国画大家张大千多次来到首都南京,举办个人画展、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等,他亦创作过1件纸本设色国画《金陵周处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六朝古都南京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故迹众多,历代名流骚客流连吟咏,留下了不少诗画佳作。民国时期,国画大家张大千多次来到首都南京,举办个人画展、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等,他亦创作过1件纸本设色国画《金陵周处台》(见图,纵99厘米、横39厘米),由衷地表达了个人思古言志之情。

 

  位于金陵城东南隅老虎头旁的周处台,亦称子隐堂、孝侯台,乃三国时期名士周处任东吴东观左丞时的堂宅。据清代周宝偀《金陵览胜诗考》等记载:南朝佛刹光宅寺即建在周处台旧址旁,“殿后山石如掌”;南朝高僧云光法师尝在此传扬释经,历代信男善女敬香拜佛,香火景况一直延迄近代。《南史》亦云:相传南朝梁武帝郗后生性好妒,死后化为蟒蛇,该地亦名蟒蛇仓……可见这一带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比较深厚。

 

  又据《晋书》、《世说新语》等述曰: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后来迁居金陵。少年失教的周处曾经横行乡里,无恶不作,颇令邻舍不安。乡人将其与“南山白额猛兽(虎)、长桥下蛟(龙)”,并称为“三害”。他得知后十分羞愧,开始幡然悔悟,决意弃恶从良,遂“入山求虎射杀之”,将凶猛的老虎头砍下来悬挂于邻里;又投身水中三天三夜搏杀蛟龙,一举为民除害,令人刮目相看。周处从此笃志读书,苦练武艺,曾任东吴东观左丞,西晋新平太守、御史中丞、建威将军等,最终成为一代文臣武将。周处后来战死疆场,谥号为“孝侯”。昔人以“不死东吴死西晋,城南可惜孝侯台”诗云,深表内心惋惜。千百年来,周处浪子回头、终成大器的故事,成了历史上改邪励志的经典范例。周处台亦因此人气显露,后人寻踪观瞻、络绎不绝,并尊称此处为“周处读书台”。

 

  现让我们一起欣赏张大千的《金陵周处台》画作:但见周处台基处于悬壁高墩之上,一位古装文士独坐台边昂首天穹,观今抚昔,神思遐想,宣抒情怀。台畔秀木茂盛,鸟语花香,楼阁民舍散落,环境幽雅之极。雄伟壮观的南京明代城墙巍然屹立,清澈幽碧而充满神韵的秦淮河水,正在静静地日夜流淌。远方烟雾弥漫、虚无缥缈……画家在该图右上侧以行草款识思古言志:“侧身怀古,豪杰都为土。细想截蛟兼刺虎,此等雄风不腐。忠臣孝子垂名,元(原)来正是书生,旧听蛇盘岗阜,今闻犬吠寒城。金陵周处台,倚《清平乐》。大千张爰”,后钤白文“张爰长寿”、朱文“三千大千”方印各一枚。大千所书劲拔飘逸、刚中带柔,词兴浓郁盎然,别具艺术风貌,较好地起到了妙化丹青主题的作用。

 

  今人对画家张大千或许并不陌生,他曾名正权、爰,字季爰,号大千、大千居士、下里巴人,1899年出生于四川内江,早年师法前代诸贤画风,兼取南北宗之优长,尤尚清僧石涛等名家的笔墨意趣,并由此打下了系统扎实的艺术功底。张大千秉性豁达豪爽,内心富有灵气,毕生喜爱读书,经常神游四方。晚年一度移居海外、游历中西,1983年病逝于中华台北。张大千传统修养全面,能文善诗,山水、花鸟、走兽、人物画及书法、篆刻等无所不及,于画写意、工笔、工写兼备等技法均有涉足,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实践中独树一帜,艺术风格清秀俊逸,苍润脱俗,尤以晚年所创泼墨泼彩画风蜚声海内外(注:迄今尚无充分证例说得清,张大千和刘海粟在创造此画法方面究竟谁先影响了谁)。像《庐山图》、《爱痕图》等扛鼎之作均享有较高声誉,更加奠定了他在现代绘画史上的艺术地位和影响力。其斋“大风堂”门下弟子较多,在当今美术圈亦产生了不小影响。

 

  张大千在《金陵周处台》的创作中,精心构图布景,下笔遒劲坚挺,形神兼备有致。如以折带皴、披麻皴及点苔法表现山石,杂树荫丛挥洒自如,水墨之外又以浅绛、石青和石绿等敷色点染,清秀而淡雅,富有诗画情味。所作工写兼备,笔墨潇洒秀逸,气韵生动郁勃,意境深邃悠远,弥漫出甚为浓郁的书卷气。苍秀雄起的金陵周处台,在画家的信笔之下生姿添辉,令人抒发怀古幽思。

 

  通过该图可见,张大千既是在借画缅怀前贤,也是写心言志、鞭策未来的性灵宣泄,进而直取“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画意境界。图中那位端坐高台的逸士,莫非正是画家本人的心灵化身?该画作明显地受到宋元绘画笔意的影响,虽然未署具体创作年代,但从张大千毕生绘画风格演变情形分析推测,大概应属他在中年时期创作的丹青力作,观者可以一窥其这类怀古幽思题材的诗画风格。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