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多能造血”实现古村落保护开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要说现在兰溪哪个古村落最火,兰溪市黄店镇芝堰村绝对算是“网红”。每到周末,前去该村休闲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几家农家乐更是挤得没有座位。

 

  再过一个月,“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第四季将在芝堰村举行,这个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将迎来一群洋客人。届时,来自10多个国家的40多名大学生代表,将在芝堰生活14天,与村民同吃同住同乐。

 

  古村落是兰溪的一大特色标签,也是打造“古韵风情旅游地”的一个载体。近年来,兰溪市高度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确立“存古、复古、用古、兴古”的工作思路,形成了“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化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兰溪“多能造血”,结合古村特色发展乡村游及文化品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活化乡土传承

 

  兰溪自唐建县以来,拥有千年的农耕文明和商埠文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现有中国传统村落8个,国家级文保单位7处、省级文保单位15处、市级文保单位110处。文保单位数量居全省前列。截至目前,最新登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2085处、简单登记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047处,其中古建筑占半壁江山。

 

  近年来,兰溪每年整合资金近3500万元,每年修缮古建筑40余座,切实推进传统古村落保护开发工作。相继编制《兰溪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兰溪市非遗大观丛书》等,将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等各种规划编制要素进行整合,实现“一张图”管理,杜绝规划跟着项目走、规划围着土地转的现象。

 

  比如芝堰村,曾经是古婺州与严州的重要驿站,水文化、驿文化的基因一开始就融入这座江南古村落的血脉中。在编制规划时,兰溪以“一带一核三片一环”的功能结构,整合芝堰道路、景观、文化和旅游开发,形成了独特的村落布局。“有了完整详细的修建规划,芝堰的保护性开发才能有章可循。”芝堰村筹委会成员陈宝昌表示。

 

  除了规划先行,兰溪还引入技术支撑。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专家小组,设立专职专家、联络员和技术员,不定期对传统村落保护开发问诊把脉。女埠街道岘坦村是中国传统文化古村落,为了将村子打造得更具特色,专家组结合白露山景区打造,将岘坦村规划为一个休闲型古村落。同时,兰溪对施工队伍实行挂牌准入制度,并对传统建筑工匠名录进行登记管理,实行持证上岗,目前在册共有1200多名。其中,诸葛古村落维修工程队较好地传承了“诸葛古村落营建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传统建筑的维护修缮资格,这在全国来看也是“凤毛麟角”。

 

  在保护过程中,兰溪注重挖掘和传承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诸葛镇诸葛村寿春堂,原是一个药铺,如今转身为中药文化展示、养生休闲、中药品经销的多功能场所,将诸葛世家行医施善的传统加以传承。建立传统村落专项资金,发动村民,挖掘村庄的历史渊源,做好村志、宗谱修编工作;开展全国“中华优秀村规民约”征集工作,“诸葛村规”被评为中华优秀村规民约。2009年,该市完成文物登录、档案制作,对各文保单位进行挂牌公示,明确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等,并实行动态监管。在村一级设立文物保护所,开创了我国文保管理工作先河。

 

  兰溪市建设局负责人说,在古村落保护和利用上,该局以师法自然、尊重传统、和谐融合为原则,合理保存古村落,同时通过合理规划、级差排基等方式,在相对完整保护传统村落格局的基础上,另选新址,建设新村,并注重与老村有序衔接,和谐发展。新村建筑尽量利用乡土材料,融合本村历史特色,统一户型、高度、色彩、风格。

 

  演进传统特色

 

  从兰溪市区开车不到10分钟,就到了被誉为“城市厢房,德彰八乡”的中国传统文化古村落——兰江街道姚村。村口一座雕饰精美、飞檐翘角的仿古牌楼映入眼帘。锁潆晓月、潆溪垂柳、泉井源长……指示牌上,一个个诗情画意的村景名,就像姚村的一张张名片,引人入胜。

 

  姚村的古建筑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村中一条潆溪蜿蜒而过,两岸架着锁潆桥、荷花桥等6座古桥,增添了一番小桥流水的古韵。站在锁潆桥上放眼望去,一幢幢白墙灰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在阳光下显得特别古朴、静美。

 

  上月,来自国内30多家知名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姚村,无不被这古朴文化所打动。

 

  在很多农村,“一户一宅”土地政策以及严峻的用地形势,使传统建筑的生存面临尴尬的境地。一边是水泥洋房大量崛起;一边是木屋瓦房破败拆迁。对此,兰溪对传统建筑较多的村庄实行“村集体收购产权”,由村集体实施经营,在土地政策上进行倾斜。在诸葛镇长乐村,目前有各级保护区面积共0.3平方公里,126幢明清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村集体累计收购古建房屋18户、现代建筑12户,规划新区建房安置33亩,可安置农户96户,有效解决了“不要国宝,只要建房”的难题。

 

  在经营方式上,兰溪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村自治主体、企业化运作、社会化参与”的模式。如诸葛村实行“村委会+村旅游发展公司+文物保护管理所”的模式,从1994年开始发展古村游,为全省最早的乡村游,年接待游客突破4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9000多万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2200多万元,上缴国家税费160多万元。近年来,该市又创新推出“门票收费权质押贷款”,以“景区门票收费权”作为贷款抵押物,实行利率比一般贷款利率优惠40%,目前已发放500万元信贷资金用于诸葛八卦村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助力古村落的旅游开发。

 

  “传统村落保护要根据传统村落的个体属性和群体特征,精准定位、选择路径、设计政策、协同机制,进行精细指导、精确考核,从而把保护发展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环节。”中国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昌智对兰溪的古村落赞不绝口,他认为兰溪的古村落各有特色,比如渡渎村,属于耕读文化村落,诸葛村是属于独特格局的村落,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特色,并结合村落与周边环境协调的机理进行保护和利用。

 

  曾经,走进兰溪一些古村落,周边环境与历史文化很不搭。对此,兰溪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治“六乱”、美“三化”,打包提升整体环境。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卫、园林下乡等工作,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村庄环境,确保现代人居生活要求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融合新生业态

 

  步行在柏社乡下陈村的盘山公路上,路边的大溪水叮咚作响,一路向下游缓缓流去。这里离兰溪市区50多公里,与杭州市建德交界,因青山绿水被当地人称为“世外桃源”。柏社乡党委书记倪成品说,这里山水资源丰富,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产业以前,村民大多靠山吃山,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如今,“互联网+旅游”飘进小山村。下陈村开设“下陈旅游”微信公众号,设立党员服务热线,定期推出体验活动,推广当地农产品,吸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游客3万多人次。下陈村村民洪燕原来在杭州创业,去年下半年回老家开发特色民宿和生态种植。在这位“兰溪囡”看来,生态环境的改变是吸引她回乡创业的最大动力。如今,小米虾和石斑鱼还成了民宿的两道特色菜。高山茶叶等生态种植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从小一起抓鱼虾的发小帮着洪燕一起打理生意。

 

  数据显示,目前,兰溪市已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有4条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包括以黄店、女埠古村落结合白露山油菜花为主题的(花海白露)农业观光休闲游,以地下长河、石门槛为主体的自然风光生态游,以诸葛、长乐、芝堰为主的古村游,以水亭的风情畲乡为主的民俗文化游等休闲旅游线路,古村落占70%以上,其中8个中国古村落基本分布在这4条线路上,还有20多个历史文化村落点缀其中。这些古村落多将古村旅游资源与电商平台对接,利用网络、通信技术、电子商务,建立休闲生态旅游数据库,录入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要素,并运用手机APP、微信等进行营销推广。

 

  此外,兰溪还积极打造“文化+休闲”品牌。依托古村落的文化底蕴,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突破传统“门票”收入的局限,开放性经营,打造各具特色文化休闲品牌。如诸葛村通过挖掘中医药历史文化开发相应的中医药休闲养生产品,同时推出孔明扇、孔明锁、孔明灯等文化旅游产品到央视节目推广,丰富了诸葛亮文化传承的载体。

 

  兰溪市建设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兰溪将加强顶层设计,对8个中国传统村落争取用3到5年时间打造古建生态游集群。将传统村落保护实体保护和数字化保护相结合,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化平台,依托传统村落所在地理地貌,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保住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建立传统建筑施工技艺培训基地,开展工匠培训和考核,进一步提高工匠技术和建设水平,搞好古建筑营造技艺与技术的传承和保护。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