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乌考古队发掘月氏遗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乌考古队员们正在对遗迹进行发掘 . (采访对象供图)

 

  2100多年前,汉武帝遣使节张骞出使西域,在茫茫戈壁上寻找一个名叫“月氏”的游牧部族,与之联合抗击匈奴。张骞曲折的出使之路被称为“凿空”之行,最终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

 

  2100多年后,月氏这个曾经在马背上辉煌一时的部族,早已湮灭在西域的大漠风沙之中,却也为我们留下了追寻丝路遗迹的线索。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南20公里处的萨扎干村,来自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的王建新教授带领他的团队,正与乌方学者们一道对当地的疑似月氏遗迹进行考古发掘。这群丝绸之路上的“现代张骞”们,正用手中的洛阳铲,为我们揭开黄土下尘封了2000多年的秘密,也为了“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乌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寻觅:


  揭开大月氏的神秘面纱

 

  月氏,一个曾经横扫北方草原的马背民族。战国初期,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史记·大宛传》记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公元前174至161年前后,月氏遭匈奴单于多次进攻,被迫西迁。小部分残众留在河西走廊与祁连山间羌族混合,称小月氏,其余部族西迁至中亚一代,称为大月氏。

 

  汉武帝汉建元二年,使节张骞受命出使西域,准备联合月氏,东西夹击匈奴。西行之路坎坷曲折,途中被匈奴俘获扣留10余年,才最终到达大月氏。此后,中原王朝同西北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为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奠定了基础。

 

  伴随着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西迁后的大月氏渐渐在史书上消失了踪迹,200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神秘部族的具体位置已很难考证。面对这个难解的谜团,王建新和他的考古队同伴们自2009年开始,在中亚地区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古调查,在这7年里,他们利用现代考古手段,从河西走廊一路追寻月氏人迁徙足迹到撒马尔罕,几乎走遍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所有州县,终于在撒马尔罕西南的山区内找到了蛛丝马迹。如今,一个由近20人组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队已经驻扎于此,对在当地发现的大型墓葬群进行考古发掘,随着一件件珍贵文物的出土,大月氏部族的神秘面纱正被逐渐揭开。

 

  足迹:

 

  中乌合作发掘成果斐然“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搞不清,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去寻找的游牧民族该如何读音。”西北大学丝路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极为重要,和匈奴发迹、汉通西域、佛教东传有着密切联系的民族究竟在哪里,目前在国际考古界也始终没有定论。“我们想通过中国境内的工作和在中亚的工作获取的资料,能够进行系统的对比,最终是一个互证。把系统的证据拿到全世界面前,解决这个国际学术界的重大问题。”王建新表示,在近几年的调查中,他们所发现的多处遗迹,最终确定了大月氏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坐标。

 

  2015年9月至11月,西北大学和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对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境内萨扎干遗址进行了近3个月的考古发掘,共发掘了5座中小型墓葬、1座超大型墓葬和1座早期游牧民的石围居住遗迹和1处中世纪墓园。出土一批陶器、铜器、铁器、石器、骨器、玻璃器、漆器残片等珍贵文物。根据这批墓葬和居住遗迹出土遗物判断,除了中世纪墓园之外,其余的遗迹年代均集中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后,并且和早期游牧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今年6月以来,中乌考古队开始对其中的一座超大型墓葬进行发掘,目前已经清理到了椁室。如此规模的墓葬发掘在乌方考古史上前所未有,六七月的撒马尔罕,室外温度已高达40摄氏度,两国考古队员顶着炎炎烈日,在直径达40米,土方超过500立方米的大型墓葬中发掘,其中既有汗水也有欣喜。在合作过程中,中方考古队员毫无保留地向乌方人员介绍了他们的专业技术及经验,还教会了乌方队员使用洛阳铲;而考古队员们对发掘过的遗址进行回填保护的负责做法和态度,也收获了乌方队员和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王建新表示,此次发掘所出土的文物,无疑将为研究撒马尔罕地区古代的游牧文化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在古墓发掘完成后,考古队还希望在原址建立一座博物馆展览出土文物,以开发当地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

 

  鼓舞:

 

  在考古丝路上笃定前行“中乌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人文交往一直是中乌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西北大学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这是今年6月,国家主席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在乌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谱写中乌友好新华章》中节选的部分。

 

  早在2013年9月,中乌两国就曾签署联合宣言,愿进一步加强和拓宽科技、文化、人文领域的合作。此后,一批中乌联合的考古和文物保护项目应运而生。这也是中国考古人第一次走到中亚,扛起考古铲,重走丝绸路。今年6月22日,乌兹别克斯坦当地时间18时15分,习近平主席在塔什干会见了包括王建新教授在内的15名中国考古队员。谈起这次令人激动的会见,考古队成员之一,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硕士毕业生吴晨至今仍激动不已。

 

  “在当天等待会见的200余人中,习主席提出要先单独接见15位考古人员,让我们无比激动,这足见国家领导人对文化发展、对丝绸之路文物保护的重视。”吴晨告诉记者,习主席亲切地和每一位考古队员握手,如同是在传递着一种力量和使命感。“坚定了我作为年轻一辈文物工作者为文物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都说考古、文物保护者很有情怀,风餐露宿、日晒雨淋是常态,为了解决一个学术问题可以常年驻扎野外,为了保护一处古迹可以日夜不间断的奋战在工作现场,从未想过放弃。”吴晨说,作为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考古人,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期望给予他无限的力量,“也激励着我们悉心学术,笃定前行,不辱使命,为丝路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一己之力!”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