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钱币里的学问

清朝光绪年间,一场以“光绪元宝”的单位应该定为“两”还是定为“元”的争论在朝野内外争论不休。在当时,多数造币厂铸造的银元为七钱二分,只有少数的造币厂依据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制定“银币分量成色章程”法定银元为库平壹两后,铸行了部分 “库平壹两” 的“光绪元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光绪元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光绪元宝

 

  清朝光绪年间,一场以“光绪元宝”的单位应该定为“两”还是定为“元”的争论在朝野内外争论不休。在当时,多数造币厂铸造的银元为七钱二分,只有少数的造币厂依据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制定“银币分量成色章程”法定银元为库平壹两后,铸行了部分 “库平壹两” 的“光绪元宝”。

 

  两派相持不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坚持“两”单位。他们强调,银两是祖宗成法,仿铸洋元只可使用一时之计而不宜长远,不能作为定制。还攻击“元单位”是“上损国体,下失民信,内便中饱,外长漏卮”的错误行径。

 

  而以度支部尚书载泽和新官僚盛宣怀为首的元单位支持派也是分理力争。他们从分量、成色、币制搭配和市面流通四个方面分析“两单位”的弊端,竭力主张不用采两、钱、分、厘的办法而以枚为计算单位,可以减少与他国货币相通的障碍,有利于贸易往来和商业对接,因此不宜再墨守成规。他们还认为,在银钱流转方面,民间日用和商家贸易才是大宗,原有的币制方法无法满足民间流通的需要。

 

  “元单位”支持派还采用了迂回战术。他们大造舆论和声势,在1907年拟订了“铸造新银币分量,成色章程”五条,开始在天津厂试铸重七钱二分的银元。

 

  “元单位”派极力推行币制改革,要求中央银行统一币制。他们力推西法,主张将币种拓展成纸币、金币、银币和镍铜币四种,并将银元分为五等;同时,他们积极发动民间力量,力邀上海总商会上书清廷,强烈反对铸一两重银币。

 

  在内外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摄政王全盘否定了两单位的制法。因此,我们看到,在宣统年代,只有七钱二分的“宣统元宝”,而没有一两的“宣统元宝”。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