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琳艺术的“大千世界

张国琳 黄山晨曦 100×180cm 木版套色-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国琳 黄山晨曦 100×180cm 木版套色

 

  张国琳是依靠黑白画练习走近现代美术的。1984年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这是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研修期间他集中精力从事黑白版画艺术研究、创作,他的结业习作——65幅黑白组画《大千世界》(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美术》月刊第6期、《人民日报》1988年10月25日版有介绍),就是他百余天近似疯狂地夜以继日创作的结晶,是他经历85美术思潮的见证。

 

  1989年,张国琳从部队转业到合肥市文化馆工作后,他以探索的精神完成了黑白木刻版画组画《山海经变》的创作(1990年《美术》月刊12期)。《山海经》书中所保存的为人们所熟知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禹鲧治水、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是通过神话折光反映出来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创作之前张国琳遍及陕西中北部、甘肃大部,阅读了许多有关华夏邃古文化的图文资料,从民间文化、民俗民风和地域美学角度,结合大西北的历史及现状,试析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及造型观念。完成12幅黑白木刻组画用去近一年时间。《山海经变》不仅在构思立意上给人创造了无限想象力的深邃意境,同时又体现出现时代抒情诗般的审美特征。组画从传统的造型语系和色彩语系中脱出,借助于西方异域的现代艺术语言要素,开发本土的民间美术语言资源。将中国民间剪纸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语言融为一体,将抽象形式因素融入具象的呈现中,其形象造型夸张怪诞,创造了新的神话形象。这种寓意、象征、符号性的表现手法当然是中国民间文化特有的产物。《山海经变》系列版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童年的梦,成为张国琳版画艺术创作成熟的标志。

 

  张国琳的版画题材广阔,《山海经变》系列创作之后,他不再满足于仅以黑白版画来表现纷繁的艺术时空,开始在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驰骋,上世纪90年代,形成追求淡雅、自如的东方绘画风格。多以静物和人物为创作内容,如套色木版画《花卉系列》近半数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及出国展出。他以高产多能出新求变的形象,驰骋于安徽画坛,在国画、油画、版画三大画种中均有不俗的建树。他认为:绘画语言的拓展是当代画家生存的需要。2001年秋,张国琳开始创作表现80位安徽历代名人的中国画人物组画《江淮风流》,全画长60米×高1.8米;2003年安徽省美协让他领衔主创壁画《安徽历代文化名人图》,他组织一批在画坛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工笔画家,连续作战26昼夜,创作出宽10米×高2米的巨幅工笔重彩人物画长卷;2006年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他主持并主创入围作品中国画《生死印》,2009年6月6人团队终于完成5米×3.5米的巨幅工笔重彩画。这一系列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首肯和好评

 

  安徽版画在明清时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上世纪中叶,以赖少其先生为代表、以师松龄等为中坚力量的安徽版画群体,继承古代徽派版画的传统,反映时代精神,创作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作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安徽版画界一批中青年画家在国内连连获奖,张国琳的作用功不可没。在2002年当选安徽省美协副主席后,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以合肥为中心,他组织了多次美术交流和集体创作活动,发起组织了“合肥市版画创作群体”、“合肥市工笔重彩画创作群体”、“合肥市主题画创作群体”等等,一批从事中国画、油画、水彩画创作的中青年画家,将版画创作当作新的绘画实践,参加人数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30多人,他们定期集聚在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进行版画的交流、创作先后促成了 “合肥·国际藏书票邀请展”,“安徽·合肥工笔画作品晋京展”等艺术活动。

 

  进入21世纪后,安徽美术界提出了“新徽派美术”的发展战略——“关注时代生活,体现地域特色,弘扬徽派传统,重铸世纪辉煌”,张国琳是积极的践行者,他强化打造区域美术的主体意识,确定了新徽派版画之合肥版画群体的艺术目标,梳理出以博大精深的徽派文化为根源、以开放自由的创作心态为基点的实践格式,以期创作出一批有中国传统美术精髓的版画作品,打造出具有徽派风格的地域版画队伍。他创作出一批有中国传统美术精髓的版画作品,将中国画和版画语言拓展互补,将中国画语言和民族文化情境融入版画语言之中。并多次赴欧洲以及赴韩国、伊朗、日本等地举办画展和参加学术交流。2007年创作的《黄山莲花峰》,2011年创作的巨幅绝版套色木刻《庐州遗韵》,流金线刻与唐代青绿山水画以及敦煌壁画所借鉴的明丽色彩相结合,作品雍容风雅,醒人眼目,显示出独具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作为合肥版画艺术活动的学术策划人和辛勤组织者,学术水准还是创作实力不俗的艺术家,张国琳通过几十年的探索,构建了自我艺术的“大千世界”。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吴长江评价张国琳版画说:“张国琳是当下新徽派版画队伍中的优秀代表画家,从他近年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他在继承‘徽派版画’传统,并在‘新徽派版画’的发展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他融汇中西艺术精华,将中国画和版画语言互补,所以他的作品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这是对他的中肯评价。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