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复制与跷脚艺术家
2016-07-14 09:47:18 作者:林木 来源:美术报 已浏览次
20世纪以来,临摹一词臭得很。清人“四王”就因为每画必“摹”必“仿”被陈独秀、徐悲鸿们骂得狗血淋头。因为今人不时兴临摹,今人言必称“创新”。傅抱石当年就刻了一方章叫“其命唯新”,今天“创新”已成我们的国策,所以美术界也流行创新。不管你怎么去“创”,只要“新”就好。于是美术界装神弄鬼的新事就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当代艺术”领域花样变戏法般翻新无所不用其极。其实“四王”们很冤枉,他们当时扛出“笔墨”大旗,他们的枯笔渴墨,前人何曾有这样的自觉!但那时流行的是“老”是“古”。赵孟頫说,“若无古意,虽工无益”。所以“四王”仿没仿都要写个仿,这是当时的时髦,亦如今天的新。你随便去问一个今天的画家他的画新不新,他准会告诉你一大堆他的画的新处来,即使你被弄得一头雾水。因为新是今天的时髦。
但山不转水转,今天的“当代艺术”突然不想新了,他们要“复制”!因为西方当代艺术就在复制。西方人都在复制了,那复制也就没有什么不对了。最近去美国,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里,笔者真就亲眼看见安迪·沃霍尔的《坎贝尔汤罐》,就是这种罐头广告被复制了32个排排座般地排了一墙。在他那儿,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复制成一个个重复的单元然后并列地排着,画面呆板无聊。对他的这些无聊玩意儿,来来往往的参观者也没有兴趣,少有驻足欣赏者。——的确也没有什么好欣赏的!对于他的作品,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就像潘多拉瓶子里放出的魔鬼,美国这种无聊的时髦居然就泛滥开去,现在已经泛滥到中国来了!装神弄鬼唯新是求的国人开始名正言顺地“复制”了。但“青出于蓝胜于蓝”,中国人似乎比安迪·沃霍尔更聪明,中国艺术家们把以前自己出过名的作品虽然也像安迪·沃霍尔那样用丝网版去复制,但沃霍尔只复制一份,中国人却要复制很多很多份,而且张张都签上名装模作样地冒充原作。
何以这些复制品就是原作了呢?因丝网版画本身是版画艺术的一种,版画艺术可以限量地复制,然后用铅笔签上作者的姓名、制作时间及限量的编号,一般印得也不多,如50张之内就行了。现在这些画家把自己的作品请丝网版工人用丝网版技术去印刷复制,每张复制数百张,也像版画家似的张张都用铅笔签上名编上号光明正大地当丝网版画原作卖!我记得10多年前某著名画家的水墨画也曾这样用丝网版处理过签上名,但那时画廊出售时,明明标示的是“画家亲笔签名的复制品”,售价不过数百上千元而已。但现在有美国观念撑腰,胆气十足的画家与画商居然就敢把这印刷复制品当原作卖!几百上千元的复制品因观念转换而摇身一变为原作,前述那位画家的印刷复制品就以丝网版原作的名义卖到几万元!风气所及,还有些出了名的画家请几个民间塑匠来,把自己的有些名气的绘画形象干脆复制成雕塑,于是又当雕塑原作卖!以此类推,把画作拍成照,岂不又要当“影像”、“作品”卖?再如画中形象摆个pose,又当行为艺术卖?如再把这各类复制品堆在一起,不又可当装置卖?……它们不都是“复制”么?这可真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艺术本来是创造。版画界的丝网版画张张也都是丝网版画家的全新创作,亦如雕塑家的雕塑作品也都是独创一样。版画家雕塑家哪有这种自己完全不动手就可以当的道理!因为绘画雕塑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其手工痕迹中承载着的人类的思想与才情。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