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并不误花期——评苏华聪绘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是四个巨大的矿工头像,每个均有三米高、两米宽,老少不一,神情各异,那种黑炭般的脸庞下,透露着人生的困苦和艰辛,透露着矿工的淳朴憨厚和乐观顽强,更透露着画家目光向下的关切和悲悯。这是社会最底层建设者的画像,画这组矿工头像的,是我的好朋友、画家苏华聪。

 

  三十年前,我们还都称他为聪仔,那时他才二十出头,刚从艺术学院毕业,正当意气风发、才情充盈的大好年华。转眼之间,我和他都已年过半百,很快就成为爷辈的人了。

 

  我们这些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曾被认为是耽误了的一代,理由很多,主要一条就是“文革”中该念书时没书念,大量时间不是荒费在批判斗争上,就是消耗在读语录、背文件或者上山下乡、学工学农之中。多年之后,这一代人却无可回避、也责无旁贷地成了时代的顶梁柱,成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正是经过以这一代人为主体的劳动者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逐步走向了繁荣富强。今天,这代人完全可以自豪地宣告:时代耽误了我们,可我们并没有耽误时代!

 

  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不管是哪一代,只要不逃辟、敢担当,就都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成就和辉煌。放眼今天的艺术界,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家已成为各种艺术体裁的创作主体,成为艺术院校里的教授、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各级艺术团体的掌门者。

 

  作为广西玉林群众艺术馆馆长的苏华聪,就是这代艺术家中的一个。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大学生,四年本科油画专业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早期创作的系列民族风情油画,曾入选第三届全国新人新作展,带着明显的借鉴法国画家米勒风格的印痕。此后他创作的《夜别慈母》《秦氏好古》等连环画,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得好评。在多年的艺术探索中,他又潜心于中国画和书法的研习,开创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天地。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和华聪共处一个小院的时光,那时的生活条件十分简单,但我沉迷文学,他醉心艺术,终日在书堆、画架和宣纸里埋头努力,双手沾满了星星点点的颜料墨痕,整天笑意满脸的他,大有“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回也不改其乐”的满足。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急剧发展,许多地方的老城区被夷为平地,许多承载着深厚人文底蕴的景观不复存在。华聪的老家是玉林城中的州珮古村,有着丰富的历史传承。眼看那些历尽沧桑、陪伴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遗迹,日渐毁于现代建设的浪潮之中,他深感痛心,为了保留住那些美好的记忆,他长时间行走在古村之中,写生作画,将一个个景观描画下来,推出了古村的系列国画,展现了一个画家强烈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意识,在当地引起了很大反响。

 

  上世纪中叶,工农兵一度是各个艺术体裁的主要表现对象,但承载着宏大叙事的过度乐观,反而成了一种有失真实的虚饰。新时期以来艺术生产的多样化和商品化,又导致了对现实生活的漠视和疏离,许多作品流于程式化的抄袭摹写,少了直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作为文学艺术家,无论是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还是鲁迅的“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都应该是他们创作的座右铭。真正成功的文艺作品,也总是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的真切反映,苏华聪近年的创作实践和他最近完成的矿工组画,就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