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堂收藏:鉴今赏古乐悠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五峰堂的收藏不乏元明清名家之作,其一百余件书画藏品,曾在杭州国画院美术馆专题展出,其中文征明、吴昌硕、蒲华、齐白石、黄宾虹、应均等名家之作,洋洋大观,引起了书画艺术界的瞩目。

 

  五峰堂收藏,首重乡贤翰墨

 

  收藏家徐小飞先生有斋名“五峰堂”,故人称其为“五峰先生”。他说,“五峰书院”承载着朱熹、陈亮讲学的印迹,借用“五峰”也有文化传承的意旨在里面。

 

  因为乡情,五峰堂收藏乡贤应均的书画作品非常多。应均,永康人氏,生活于晚清民国时代。在民国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眼中,“应均先生书法,深厚的功力、超然的艺术风格,我不如也。”应均是优秀的碑派书家,其碑体行草书洒脱率真,遒厚恣肆,具有浓郁的山林之气和深厚的文人底蕴,在那个时代的书家中可称别具一格,其精彩书作纵然列于众多一流大家之中亦毫不逊色。奈何时至今日,应均之名及其书艺仍不为多数人所熟知,境遇冷寂,其声望与艺术水准极不相称,实为书坛之遗珠。

 

  “孤芳甘寂寞,无意逐繁华”,应均有着文人隐士气质,有一颗平和、淡然之心。一个一生不出家乡,经营酒肆50余年的人再平凡不过了。故而,在名家辈出、艺坛异常兴盛的民国,应均的隐士之心与为艺之单纯决定了这一切。在他去世后,本就书名不显的他似乎快被人彻底遗忘了。其间,只有余任天、沙孟海等颇有见识的浙籍书家偶然道及,直至半个世纪后,他的事迹和书作才被刊于1990年的《西泠艺丛》。2014年4月16日,在永康市政协和五峰先生大力倡导下,“应均书画展”在杭州博物馆举行,同时还首发《应均诗书画印集》,让更多的人关注应均和他的作品。

 

  现在,如果说应均作品的收藏,以数量和质量论,五峰堂的藏品可以算是应均作品收藏第一。收藏这位乡贤的作品,言谈之中,五峰先生总有一种自豪感,“前些时间,还有博物馆想利用我的这些收藏办一个应均的永久作品展厅呢。”

 

  五峰堂收藏,注重笔墨传统格调

 

  其实,五峰先生最喜爱的收藏是黄宾虹的作品。一开始,他也看不懂黄宾虹“墨团团”里的天地,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在中国美院进修过书画。但专家、老师都说其画得好,地位高。关键那时黄宾虹作品的价格也不高,于是只要有黄宾虹的作品上拍,他就想办法去看,并陆续购买。后来才逐渐认识到黑、密、厚、重是黄宾虹艺术的重要特征,尤其黄宾虹倡导并力行的浑厚华滋,蕴涵着一个沉寂已久的鲜活艺术内涵,那正是黄宾虹一生追求的至高境界。

 

  “收藏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缘分,”五峰先生说,“特别讲究机缘巧合。”有一次他从朋友口中,偶然听说有一批黄宾虹的信札要出手,他立即邀请几位鉴定专家一起赶往上海,信札有七十多页,流传有绪,确信无疑,“虽三千多一页,价格是有点贵,但信札多而质量好,值得买。”

 

  对每一幅收藏的作品,不论其名气大小或价值高低,一旦到手,五峰先生就会认真装裱,悉心保存,“有时候拍到一幅作品,不是先进家门,而是先找好的裱画师傅装裱,焕然一新后才拿回家。”

 

  经过多年的收藏历练,五峰先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眼力,加上自身的审美意趣,他也成了圈内有专业水准的藏家。五峰先生说,“多年以来,我的收藏,纯属个人兴趣和偶然所得,不追慕名气,不厚古薄今,只看传统笔墨、格调,当然藏品的价值得和我的财力相匹配。”

 

  收藏作品,不要以价格论优劣

 

  “要说收藏之心得,首先在于千万不要以价格论优劣。”五峰先生特别不愿意看到动辄数亿一件的拍品。“现在艺术品走向极端,有很多炒作因素,人为将价格抬高。如今除非是我看中的精品,价格合适就拍下来,其他,我也只是看看而已。”

 

  五峰先生认为,收藏到了一定程度不应该束之高阁,秘而不宣,应予以展示,供爱好者共同欣赏。所以,他在万泰美术馆中长期陈列应均先生的作品,供同好者鉴赏。

 

  五峰堂的收藏,与专业收藏不同,在于主人将收藏作为鉴赏,通过对藏品的研究学习,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一有空闲,五峰先生就迷于画画,练字。“书画艺术,重在境界与脱俗,重在雅俗共赏。”主人喜欢画竹,前几年偶到临潼华清池看见千年古榴,大受启发,也开始画石榴。著名艺术评论家徐建融说,“五峰先生大写意的花竹,无论笔墨的圆劲淋漓,还是布局的疏密有致,就是当世以此擅长的专家,也罕有能及。”著名书画家、艺术评论家梅墨生也说,“五峰先生,生活尚美,于实业经营外雅擅丹青,花竹山水,堪称可观。”

 

  五峰先生对于其收藏十分淡然,他说,“人生匆匆,我也到知天命之年。愿将我的收藏,公之于众,让大家欣赏品评,倘若爱好者能从中得到启发或收获,也算我生平一大快事。”他曾在诗中写到,“离却尘嚣归故我,鉴今赏古乐悠然”,这也是他作为一个收藏家的贴切写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