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追求与情怀 叶剑青的半生绘画历程
引言
艺术家的追求从来无止境,特别是每个绘画艺术家心中都有一副最美的图画,就像叶剑青一样,一直在探索最具有中国风格的油画。他试图以此构建新中国绘画艺术体系,这就是绘画艺术家叶剑青的追求,却不仅仅限于艺术。
叶剑青的作品很多,从早期的《文心造影》到现在的《观影》,可以看出他是在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对比中,探索如何走出一条更加具有东方艺术风格的现代绘画路线,最终他选择的是新朦胧主义。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能在心中留下不灭的印记,然而当这些印记再次浮现脑海,总是以模糊的形象出现,也许这样才是完美,而清晰的图画总会找到瑕疵。遥不可及却又似曾相识,恍若彼岸却又身临其中的新朦胧主义由此让人直接从现实抽离到精神层面。引起共鸣才能让人发自内心去喜爱,所以,被称之为“失神的凝望者”不是因为画面的内容,而是大家的主观感受,就是这样的效果。
在叶剑青求学之路伊始,深厚的中国文化艺术情怀便深深铭记于他的内心,临摹《芥子园画譜》中的梅、兰、竹、菊,为他以后的油画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底。也许有人只当这是一种练习,但在叶剑青眼里,其中蕴涵着中国最朴素的美,已经在心中生根发芽。随后他接触到众多的现代主义色彩作品,在80年代那个改革开放的年代,社会经济发展突破固有的桎梏,弃旧求变的思想也让他用新的眼光审视绘画艺术的未来,他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追求。直到1994年考入中央美院,从1998年获中央美术学院冈松家族艺术基金一等奖,到2007年获造型类油画博士学位,再到任教于中央美院壁画系,逐渐成熟的思想让他终于找出一条新朦胧主义之路,试图以此构建新中国绘画艺术体系,这就是绘画艺术家叶剑青的追求,不仅仅限于艺术。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荀子的《劝学》,但在叶剑青这里并非要超越谁,而是从前辈那里汲取更多的经验知识,犹如一剂催化剂去激发内心固有的中国绘画情结,从灵感中探索一条中国绘画艺术之路。对叶剑青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李希特(Gerhard Richter)的绘画,他用手工油画去表现机械复制的照片,为冷陌、机械的照片付于一种艺术的“气息”。而叶剑青的方式是用中国传统水墨对影像进行改造,既是希望赋予照片一种中国文化的深度和艺术的“气息”(aura),同时也希望保持其便于捕捉当代生活瞬息变化的特点与平民性格。叶剑青作品系列分为几个系列,其中包括观:观礼、观音、观世、观味、观邮,境:境、象、影、荷、城市山水、方寸之间,气:气、月、幻、新富春山居图、新溪山行旅图和早期作品。
在观系列中叶剑青用油画重新画了一些经典的中国山水画和人物画,但是做了点改变,比如把历代帝王图中的君王和侍从的人物大小比例给拉同了,去掉了《采薇图》中的山水背景,只剩下一些孤零零的人物。而他画的不同时期的观音,更是表现了一个外来艺术中国化的进程。叶剑青被称之为“画气的人”,是因为他觉得无论技术的视觉多么高清或者细微,都无法彻底传达身体手感的那种气息,而绘画中不可复制的气息,给绘画带来了新的机会。《城市山水》系列让人们透过玻璃和雨水看到变形、陌生化的城市,用水的灵动和包容来清洗、整理一下照片中忙碌而疲倦的城市。
艺术追求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前行与成熟。构建中国绘画艺术体系不只是叶剑青的追求,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去不断践行,并且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未来难以预见,至少叶剑青曾经用半生不懈为之奋斗,并且仍将继续。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