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西夏陶瓷的工艺特色
2016-07-07 16:21:56 作者: 孙琪 来源:收藏快报 已浏览次
西夏瓷器作为西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原瓷窑系的影响,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创建发展出粗犷、质朴、极具党项民族特色的瓷器。宁夏是西夏王国的主要活动地,因此,发现了大批有价值的西夏瓷器和陶器。
1、宁夏灵武出土西夏瓷器
宁夏灵武瓷窑堡窑址,是迄今已发现的西夏窑址中规模最大的地方。1984年至1986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回族学者马文宽,率内蒙古工作队对宁夏灵武窑进行了实地发掘;出土瓷器共计二千余件,涉及西夏人的生活、生产、建筑、文化、娱乐、宗教等各方面。
灵武窑藏西夏瓷器,仅数量完整无损的就达上百件之多。类型分为人物、动物、娱乐用品及宗教用品等,造型与中原地区出土的瓷器十分相似。
2、质朴的黑白釉器
出土的一盏黑釉瓷豆形灯,非常新颖。通体施黑色釉,直壁折腹,高圈足,造型端庄别致。还有一个素面瓷牛头埙,形似牛首,其正面有两孔,顶部有一孔,对其吹可发出美妙的音律,妙不可言。
其中的器具,有高足碗、折沿碗、六棱碗、曲腹碗、斜壁碗等。盘有折沿盘、六棱盘和高足盘等,都很有地域特色,在西夏瓷器中具有代表性。这些瓷器大都内外壁施白釉,釉面光洁,胎薄高足,圈足露胎,也有施褐釉和绿釉的。盆有素面盆和鱼纹盆,而以鱼纹盆最具特色。
瓶有颈瓶、花口瓶、双耳瓶、葫芦瓶等。以剔刻花为多。现藏宁夏盐池博物馆的一件褐釉剔刻牡丹花经瓶,通体施褐釉,瓶斜唇小口,束颈斜肩,圆腹平底。肩部有一涩圈。腹部以剔底露胎的技法剔刻两层纹饰,上层开光处剔刻翘枝牡丹花纹,两层剔刻旋纹作装饰底纹,下层线刻卷叶纹。此瓶器型圆浑,特别是右下向上内敛的蘑菇形式小口,是西夏瓷器制品中非常精美的瓷器。在宁夏灵武窑出土的另一件白釉剔刻牡丹花经瓶,平折小口,束颈折肩,深腹平底。通体施白釉,釉色均匀,光润明亮,以剔底露胎的技法,剔刻两层纹饰,上层开光剔刻折枝牡丹花并衬以花叶,开光两侧刻画花叶和弧线纹作底纹,做局部装饰。下层剔刻花草纹,整体纹饰布局合理,造型古朴,极为美观。虽然出土时已有残破,但从修复后的形制可看出当时高超的剔刻花工艺水平。
罐则分单耳罐、双耳罐和无耳罐。在宁夏固原市出土的一件黑釉双耳剔刻海棠花瓷罐。直口平唇折沿,短颈,溜肩,对称双耳,鼓腹下收,圈足。口唇和腹部以下露胎,腹部以剔地露胎技法剔刻出海棠花枝叶纹图案,花纹上下各有两道旋纹。这是当时西夏人盛物的器皿,双耳正是系绳的地方。
壶有执壶和扁壶,灵武瓷窑堡遗址出土的黑釉剔刻花瓷扁壶。斜唇小口,束颈,扁圆腹。肩部两侧有系,下腹部有带状耳,正面施釉,中间有圈足,两侧对称开光,开光内剔刻折枝牡丹花,衬以花叶。黑色釉与白色胎地形成鲜明对比,整体画面疏密有致,极具西夏民族艺术特色。与宋朝磁州窑的一只白釉剔花扁壶造型风格极其相似,竟有异曲同工之处。
3、其他类西夏瓷器
西夏陶瓷还有一个重要的门类,就是陶瓷雕塑。西夏八号陵(现改为6号陵)出土的琉璃兽面纹瓦当,表面施绿色琉璃釉,釉面光润,兽面纹,面部狰狞凶猛,眉弓粗壮,双目圆睁,两腮极度夸张,鼻孔硕大,颧骨突起,龇牙咧嘴,造型独特,可见是当时西夏王侯的建筑材料。琉璃鸱吻,表层施绿色釉,釉面光润,呈龙头鱼尾形,龙头张口露牙,鱼尾前曲分为双叉,头部有鳍,双眼怒睁,身有鳞纹,形象威猛生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