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缘”徐小飞 白云 池沙鸿 王大川群展

智慧的国人将六十年视为一个轮回,耳顺之岁的四位道兄迎来了新的起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名称:“四声缘”徐小飞 白云 池沙鸿 王大川群展

 

  展览时间:2016/07/06——2016/07/17

 

  展览地点:[浙江]-杭州市北山街38-40号-(杭州国画院美术馆)

 

  主办单位:浙江画院 浙江省中国画家协会

 

  参展艺术家:徐小飞 白云 池沙鸿 王大川

 

  2016-07-06 - 2016-07-17

 

  开幕时间:2016-07-07 10:00

 

  策 展 人:毛建波

 

  明眼人一望而知,展览的题目移用了徐青藤的戏曲《四声猿》,移用此题,直接的原因,是徐小飞、池沙鸿、王大川、白云四位道兄俱为上世纪丙申生人,肖猴,今岁正值花甲之庆,四人各出佳作,共同展出,以作小结;其次,四人工作单位不同,职业各异,但书画牵缘,相知相赏,每多会心;更重要的原因,是四位道兄均不拘一门,人物、山水、花鸟、书法、诗文,一专多能,平、上、去、入,各各擅场,综合融通,以广气象。

 

  五峰堂主徐小飞好古敏求,修身守真,以承续永康学派文脉为己任。为提高自身学养,不惑之年负笈异乡,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进修中国画,在北京大学进修古代诗文。作为一位成功的儒商,他不仅自己收藏古代书画,在日夕与古书画的唔对、玩味中,汲取传统气息与技法,而且出资刊印《陈亮集》、主编《永康历代诗词选》《应均诗书画印集》等邦彦文献,保存国故,有功乡梓。小飞兄主攻花鸟画,尤长竹石图,笔饱墨浓,酣畅淋漓。枝叶丰腴多姿,枯湿相宜。所作《长安石榴》笔走龙蛇,以书入画,写出石榴枝干虬劲,果实丰茂。 其山水多得之于写生途中,简笔勾出山水形质,水墨渲染山水精神,轻松随意中更能窥见其自由自在的艺术哲思。

 

  供职于浙江图书馆的白云自幼喜爱传统书画,弱冠得入周沧米、柳村、卢坤峰诸先生门庭,虚心请益。1983年有幸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一年半,在此期间,不仅得到卢坤峰等师长悉心教授,而且系统临摹了陈白阳、陈洪绶、恽南田、金冬心、华新罗、任伯年、蒲作英、吴昌硕等明清至当代花鸟画原作,领悟传统花鸟画之内在法理,尤其醉心于新罗山人与任伯年,取其气息之轻灵逸动,笔墨之松灵洒脱。所作花鸟画风格淡雅,笔墨潇洒劲健,善泼墨、破墨,运色雅致灵动,富有生活情致与诗意。白云兼长山水、人物,饱游饫看之余,图山范水,画风清新自然。 其人物常常浑融花鸟画技法,一脱时习,每有别趣。

 

  池沙鸿主攻人物画,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他,有着扎实的造型能力与笔墨功夫,他的画路颇宽,士夫仕女、神仙道释、凡夫俗子,抑或重大历史题材、戏曲人物,他都能得心应手、挥写自如。但沙鸿兄更多地将目光投注于轰轰烈烈的当代生活,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沙鸿兄关注生于斯长于斯的杭州,寻找儿时生活的踪迹,描绘逝去生活的情景。《武林旧事》《杭州记事》系列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杭州市井生活的点点滴滴。沙鸿兄好游历,壮游大江南北,在为各族人民造像的同时,也常绘山水、花鸟自娱。所作花鸟画幅虽然不大,但造景谨严,气象不小。山水如《西湖十景》系列,取景、意境,每有意外之想,若《湖心平眺》之渺远,《老和逸兴》之悠远,《六和观潮》之壮远,可以看出沙鸿兄的艺术掌控力。

 

  王大川是池沙鸿的同班同学,毕业后长期任出版社美术编辑,为人作嫁衣的同时,从未放下手中的画笔。受乃父著名史论家、画家王伯敏先生的耳濡目染,更因了陆俨少、孔仲起、童中焘等名家大师的指授,在青年时代就夯筑了坚实的艺术根基。大川兄主要从事山水画创作,兼长人物、动物。大川兄不仅利用各种机会外出写生,而且在过程中,细察默识,与自然同化与其敦厚质朴的性格相应,其山水画风格厚实浑朴,每多浑茂之境,山川繁密,层峦叠嶂,然注意留白,一孔即明,深得宾翁、王伯老艺术三昧。其画人物、动物也信手拈来,造型生动,设色沉着,笔致秀逸,颇多奇趣。

 

  出生于1950年代的四位道兄迭经磨难,他们垂髫之时亲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忍受了饥寒交迫的煎熬。志学之岁更遭遇“文化大革命”,在读书无用论的喧嚣中结束了青葱少年的美好时光。之后上山下乡,务农做工,物资与知识的双重匮乏没有摧毁他们的意志,在穷厄中他们坚守着青云之志,呵护着自小而有的书画爱好。似乎印证亚圣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依凭着内心坚强的毅力与执着,终于在国家拨乱反正之后苦读恶补,勤学苦练,弥补学养不足的缺憾,成为时代美术的中坚。

 

  智慧的国人将六十年视为一个轮回,耳顺之岁的四位道兄迎来了新的起点,联展的举办是他们共同的庆生方式,亦是他们对未来书画创作的宣言。唐代孙过庭《书谱》有言:“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书画艺术的深刻性与复杂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故大家如潘天寿先生也直言“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论画残稿》)随着他们逐渐从原工作岗位荣退,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加专注于书画艺术,阅历的丰富,思想的深化,技法的精进,都使他们各各面临了艺术创变的新时期,我们强烈感受到他们期待重新启航的跃动之心。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