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走红”再现传统文化号召力

  “一门可以改变生活的课程。”这是哈佛大学 《中国哲学概论》 的介绍,如今这已成为不少哈佛学生的共识。《纽约时报》不久前报道,在哈佛,中国哲学仅次于计算机和经济学,排在最受欢迎课程的前三名。同时,杜甫也被赋予“东方的莎士比亚”的称呼,英语全译本《杜甫诗》在哈佛成为流行读物。(7月6日 《文汇报》)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起源较早,这也决定了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认识上,中国的古人就已经很有见地。比如,读《孔子》,你会看到所有情感在对答中都有体现,而较为悠久的“中庸之道”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如读《老子》,你会为道家的玄妙世界而感到惊奇,也会在作者的想象中,体会到人与自然的一体与密不可分……虽然中国哲学在历史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古人的智慧,却囊括了现代哲学的所有方面。

  中国哲学在国外的走红,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号召力。应该说,传统文化的号召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文化本身的韵味,由于汉语言流传较为悠久,因此,在汉字的基础上,我们发展出了多种独特的独属于中华文明的文化,这些文化不可复制并且包含着浓厚的思想性和内涵;另一方面是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提升,这吸引了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个国家,希望接受这个国家的文化乃至融入这个国家的文化,从被动走向主动,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漫长并且艰难的过程。

  我们为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在国外的走红而感到欣喜,同时也感到了浓厚的危机感。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其文化底蕴是民族具有凝聚力的根本。当国外人已经认识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时候,我们国人却对于这些文化存在一种“随便看看”心理,从短期来看,我们国人生长在汉语环境之下,自然比国外人具有更浓烈的文化底蕴;但从长远来看,若是有一天精于此道的外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将比国人更透彻,这让我们情何以堪?

  守住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骄傲,需要我们认真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服饰、思想、内涵,这些浓缩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随便摘取一点,就可以让我们享用不尽。面对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我们在感到骄傲的同时,更要感到危机感和责任感:让传统文化不褪色,这是我们的当代任务;让传统文化更好的被传承,这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理应都成为“鸿儒”,如此,才更有底气、更有实力,让中华文化影响力更广。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