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如何协同创新发展
2016-07-07 11:32:02 作者:顾婷 来源:中国文物报 已浏览次
6月20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委会、陕西历史博物馆主办的2016年年会暨“博物馆协同创新发展之路”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研讨会,来自美国、新西兰及全国50余家博物馆的近百位专家,围绕“博物馆协同创新发展之路”这一主题,从积极建立区域博物馆联盟、提升博物馆公众服务水平、综合运用现代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指出,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692家,全年举办展览超过2万个,参观人数约7亿人次,文物进出境交流展览项目近百个,举办教育活动20万次。博物馆在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协同、创新是博物馆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强大动力,是解决我国博物馆布局不够均衡、水平参差不齐的重要手段。建立区域博物馆联盟,通过馆际交流、合作办展等方式,建立国家一级博物馆与基层博物馆借展、联展、巡展合作机制,指导资源丰富的大馆通过办分馆、签订藏品长期借展协议等方式,整合利用各地文物资源,一方面提高文物利用率,同时解决文物资源不均和中小馆展陈能力差的问题,将有效实现文物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并对在协同、创新主题下,如何加强博物馆理事会、基金会制度建设,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字化成果,开展“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等工作提出要求。
与会专家与代表围绕以下内容进行了阐释和交流:
一、积极建立区域博物馆联盟,通过馆际交流,整合各地资源,推出精品展览
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委会主任委员、陕西历史博物馆原馆长成建正认为,博物馆事业在不断发展,区域博物馆专委会的成员都是地方的排头兵,引领、带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义不容辞。通过这次会议的讨论、思考、交流,希望能把区域博物馆做得更好,使博物馆各自的经验,通过共享转化为大家共同的经验,互通有无,相互促进。
美国富兰克林博物馆馆长劳瑞·杜宾斯基做了题目是《美国富兰克林博物馆建立的创新合作关系》的演讲,他认为,美国博物馆遇到的挑战和中国博物馆面临的挑战非常相似。在过去30年间,富兰克林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创建分享信息, 积极探索与外部合作,建立博物馆协作组织。在与其他博物馆的合作上,富兰克林博物馆有三个目标:一是共同设展;二是设计一些科学活动;三是博物馆合作必须建立在创新、可持续的基础上。目前已有七家科学类博物馆参与协作组织,累计进行了30次巡展,主题广泛涉及当前各类科学领域,包括考古、科学、法医、古埃及等各种主题,激发大众对科技的兴趣。在与其他机构及公众合作方面,富兰克林博物馆也做了积极尝试,比如和一些气候变化与城市系统的专家建成CUSP伙伴关系,使博物馆与相应机构及公众,甚至当地政府建立起合作关系,通过一些社区活动,帮助居民了解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从而共同联手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安徽博物院院长、研究员朱良剑在《区域博物馆协同发展之路初探——以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联盟为例》的主题发言中,介绍了安徽省陈列展览联盟近两年来的实践与思考。安徽省文化厅针对本省博物馆区域分布不均、藏品数量差距大等问题,于2014年5月4日成立了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联盟。2016年1月,安徽省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加大公共文化资源跨部门、行业、地域整合力度,推进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联盟工作,通过平台联建、场地联用、培训联做带动基层博物馆建设,发挥综合效益。联盟主旨为整合藏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两年来,联盟成员单位已经发展到100家,包括省、市、县三级博物馆以及行业、高校、科技、非国有博物馆,联合办展31个,为全省博物馆在人才培养、展览策划、技术支持等方面搭建了一个多向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
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达乐·卡麦荣·拜力在《讲述新西兰的故事:新西兰国家博物馆》主题演讲中,分享了新西兰在博物馆创新之路上的探索实践。新西兰国家博物馆的TE PAPA博物馆项目,用了4个月的时间,和12个企业团队合作,帮助他们宣传企业宗旨,同时也使博物馆更好地融入社会焕发新生。
天津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媛媛的发言题目为《以展览交流为契机 促进京津冀博物馆群建设》,她与大家分享了京津冀博物馆群建设实践中的所思所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指导下,京津冀地区间博物馆合作已经开始启动,由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联合举办的“地域一体 文化一脉”,由三地收藏家协会主办、博物馆提供场地支持的“天与民藏”以及“第二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等展览,都是十分成功的实践尝试。张媛媛认为,京津冀区域内的博物馆、纪念馆应以展览交流为契机,积极整合文化资源,畅通信息交流机制,逐步实现京津冀区域内文博行业联动,共同助力京津冀博物馆群建设和区域文化发展。
二、从公众需求出发,提升博物馆公众服务水平,实现智慧博物馆建设
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研究员强跃作了题为《新时期博物馆管理的知与行》的主题发言,他认为,陕西历史博物馆要不断增强公众服务的潜在吸引力,要以“为观众服务”为宗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解决好“围绕谁”的问题。对观众而言,是把“要你做”变为“为您做”,把硬性的管理,变为软性的服务。以此为指导,陕历博近期完成了一系列的景区服务提升改造项目,更新标志、标识,搭建凉棚,增设饮水机,优化停车位,重新规划出入口,改善排队周边环境,开放儿童体验区、图书吧、风味餐厅以及咖啡厅。陕历博还在展厅中增加了互动设施和体验项目,及时更新外载手机APP,为游客提供旅游、购物、娱乐等相关服务。同时,陕历博持续开展创意项目和特色活动,尽可能地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及多媒体信息化平台,实现博物馆服务的延续化、智慧化。
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梅以《从公众服务看智慧博物馆建设》为主题,从公众对博物馆服务的需求、博物馆现状及智慧博物馆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几点看法:一是公众需求是博物馆职能与发展方向的根本引导;二是博物馆在展品信息内容选择的科学性、导览服务的智能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三是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实现智慧技术与博物馆需求相融合、搭建博物馆互联互通平台等方面统筹资源,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以支持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三、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文物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南京博物院典藏部主任、研究员田名利的主题发言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博物馆藏品管理领域应用的探索和实践》。他与大家分享了南京博物院尝试将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在博物馆工作的一些领域的实践,如藏品添加电子标签以便高效共享、设立藏品的电子存档以实现藏品出入库的实时动态管理、库房实时监控等。通过互联网射频识别技术在博物馆全流程系统探索和实践,推动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研究员强跃认为,陕历博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和新技术的推动下,运用线上线下相互服务的手段,由实体博物馆衍生数字化,目前已经有70多万观众在线上开展内容丰富的互动交流,包括常设展览、临时展览、国外巡展、自主展览组成的陈列展览,以及由国宝故事、各类讲座组成的教育系列和博物馆网络社区等。同时,陕历博联合省内132家博物馆,完成了数字化博物馆联盟,通过高科技手段发现并重新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存储量达50万条,虚拟展览110个,观众浏览达86万条。通过以上方式,让没能走进博物馆的人也能接触、了解到博物馆的丰富内容。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