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新埭“展示+传承”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置身古色古香的清末传统建筑,隔着雕花窗栏,夏日的午后清风徐徐,在木质的书桌前手执一卷喜爱的书静静翻阅,实在是一番别样的感受。这一场景并非是出现在书中,而是在新埭镇刚刚修缮完成的周宅能真真切切感受得到。在二楼大厅的阅览室里,复古的书架、桌椅等打造了一个“古代”图书馆,居民三三两两地来这里看书,独有一番趣味。

  周宅是新埭镇的一处市级文物保护点,属于晚清时代民宅,一直保留到现在。由于年久失修,长期受风雨侵蚀影响,损坏较为严重,存在着安全隐患,甚至已经步入了危房的行列。去年7月,新埭镇启动了对周宅的修缮工作,本着修旧如旧、恢复原样的原则,按原样对腐烂的檐柱、檩条、木椽等构建进行更换,并重造后檐楼梯。在内部装修时也重添了盆景、廊灯和古色古香的雕花家具,与木质的建筑相互协调辉映。修缮一新的周宅于近期投入了使用。

  “周宅是新埭镇重要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抢救性修缮之后,我们还挖掘其传统文化内涵,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并合理使用,使其兼具‘展示+传承’的作用。”新埭镇党委委员谭艳婷说。记者在周宅看到,除了二楼的图书馆,周宅还有很多功能。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混堂浜党员先锋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居民们空闲的时候也会来这里转转,看看电视、打打乒乓,人气颇高。今年新埭镇的端午节纪念活动及每个月2场的志愿活动等都在周宅进行,对居民们来说,这个以前大户人家的宅子也有了感情和温度,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古建筑,而今后“三点半学堂”和春泥计划等也都会在这里举办,孩子们也能亲身感受到传统建筑文化带来的魅力。

  在周宅里,到处可见的是书、画、印等作品,二楼还设置了一个“书画诗印工作室”,室内还有纸墨笔砚文房四宝。“周宅里的所有展示作品都极具新埭地方特色,出自许士中、彭正海、何军等新埭本土艺术家之手。”谭艳婷说,“书画诗印”是新埭的文化品牌,这些作品在展示的同时,也可以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新埭本土文化的魅力。

  整合现有资源,挖掘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其活力在新埭镇并非周宅一处。作为廉政教育基地的陆稼书祠堂就是又一典型。作为“清代第一清官”,陆稼书所代表的廉政文化既具传统意义又有时代价值。陆稼书祠堂始建于清代,也是市级文物保护点,曾作过尔安书院、三鱼堂,民国至解放初期曾被作为校舍、加工厂使用。由于年久失修,木结构腐朽缺损,部分屋面和墙体倒塌。2014年9月正式启动了对祠堂的修缮工程,经过半年多的整修,陆稼书祠堂基本恢复了其原貌。而其也将发挥文化特色,打造成为一个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孝德文化教育基地。

  “这些古建筑是新埭古镇的文化特色,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目前,新埭还有徐宅、汪宅等一些老宅,这些老宅中的屋檐砖雕、窗栏花纹已经罕见,非常珍贵。我们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修缮这些古宅,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其特色文化,合理加以利用,使老宅焕发新活力。”谭艳婷说。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