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改造如何延续历史文脉 市民建言“古宅难寻”
2016-07-06 13:45:11 作者:王乐乐 来源:温州晚报 已浏览次
建筑是流动的音符,温州城市建设历经近1700年,这些历史古民居经受着历史的洗礼,见证了瓯越之城沧海桑田的变迁,承载着温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如今散落在背街小巷里的古民居像风烛残年的老人家,螳臂挡车之下,如何抵挡轰隆隆、掘进的推土机?城市改造提升背景下,古民居又该何去何从?而我们,又该如何延续历史文脉?
上周二(6月28日)发表之后,截至上周五(7月1日)中午12点,各渠道后台收到200多条评论,有35.1%的市民认为保护工作要加强,同样有35.1%的市民认为现存的文化印记“少得可怜”,而超8成市民认为文保单位与相关机构要“加把油”。
记者对200多位市民的反馈进行了分类整理,这些建议将转至相关部门借鉴参考。
问卷“大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市民对老旧小区的现状并不满意,仅有2.7%受访者认为文化印记保护工作“非常好”,35.1%的市民对保护工作给出“比较不理想”的选择,“一般”的占到45.9%.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如今温州市区拥有五马街、墨池坊、城西街等多个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将近1.4平方公里。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市民的普遍反应是“比较少”,其中“很少、基本没有”的占到35.1%,“还行,但还不够”的占到53.4%.这个结果表明,文化印记湮没于高楼大厦,并逐渐淡出市民的视线。
市民献计
高楼易建,古宅难寻
市民小珠言建议:
要对文化遗迹进行评估(它的年代、价值、背景、故事……)然后在门口立上石碑做简要说明,这样也成了城市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高楼易建,古宅难寻,文化瑰宝,怎堪舍弃?!
市民郑红建议:
希望政府多把着力点放在保护历史建筑上,而不是说推翻就推翻,说拆迁就拆迁。要立足实际,把保护历史建筑这盘棋下活,让历史建筑可以让我们后辈看到,而不是一座座没有感情的钢筋混凝土城市。
保护和开发双管齐下
市民徐建钢建议:
现存的历史古建筑还没有被改造的,基本上已破旧不堪或是危房,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对这些历史古建筑进行维修、改造,这样既保护和保留了这些历史古建筑的文化印记、改善了市容市貌、提高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又解除了危房隐患。对五马街、古楼街、晏公殿巷、朔门街等等的改造修缮,就是最成功、最好的例证。
市民叶策建议:
保护古建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它一直被使用下去,譬如巴黎老城区的那些上百年的住宅,至今仍被人正常使用和修葺,意大利的罗马竞技场,如今也时不时举办一些演出活动,只有被人继续使用下去,那么古建筑的文化印记就会一直存在。
市民杨媚建议:
保留这些古迹,与它的开发并不矛盾。如果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所蕴藏的潜力挖掘出来,将会吸引众多人关注,届时,旅游、商业等均会得到发展。购房者看中的是环境,也会带动周边地产业的发展。如果为了省却麻烦,将这些古建筑一铲子铲除,破坏者将是千古罪人。
加强管理、审批
市民谢荣乐建议:
我个人觉得温州目前遗留下的古民居一般为明朝后期建筑,或者是清朝乃至民国建筑,在城中村改造的大潮中,应该需要通过文物部门跟街道整体排查,上报市文物局,再根据每个房子的年纪、整体保护价值,安排适当的方案,进行整体搬迁,比如龙湾的那个古宅就可以整体搬迁到龙湾永昌堡里,因为同为文保单位,永昌堡刚好将这些明清建筑进行安置、整修,以后成为真正的江南第一古堡。
市民汤显衡建议:
由属地居民及乡镇街道联署发起改造扩建方案申请;政府部门统筹规划,汇集专家评审意见及市民投票结果,抓典型方案进行实施;政府牵头,利用民间资本社会力量组建投资与管理主体;不是所有老城区内的房子都属于文化保护范围,应该抓有典型文化影响的加以保护和修扩建,甚至可以模拟老城区,修建新城墙,对墙内建筑可以整体仿古建设。
市民无名氏建议:
对旧城改造不搞简单的大拆大建,而是注重把历史的东西、有文化价值的遗迹保留下来,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对有关旧址进行修缮保护,努力留下城市发展的历史足迹。在城镇规划建设中,注重历史风貌和特色文化的保存与再现。城市里除了高楼大厦,还有多彩的文化元素,除了繁华的商业气息,还有雅致的文化味道,这样的城市才是最美,这样的城市才有温度。
加强全民宣传意识
市民李碧红建议:
对于建筑,尽可能地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进行维修和保护,定期地进行复检;加大宣传,宣扬文化印记的重要性。比如在学校的地方课程中加入此方面的内容,政府不定期和定期地举办此类的活动,比赛、晚会等,在广播、电视、网络播放此类的公益广告……
市民林月桃建议:
保护文化印记,传承文明,从政府做起,从身边的每个人做起。文化印记保护好,可以彰显温州文化底蕴,可以让我们后代了解我们古人的文化与文明,让每位温州人感到自豪!要多宣传保护文化印记的重要性,让保护文化印记的意识深入每个人的心中!
专家支招
原温州市文物局局长、古建筑专家金福来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的推进,旧城环境得到改善,应该说这是好事情,老百姓也是很支持的。然而,在改造提升当中,基层对于古建筑保护观念的缺乏,执法过程的简单粗暴,由此造成巨大而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破坏,让人痛惜。
旧城改造提升和保护文化印记两者并非水火不容,完全可以两项并举,关键是“学会弹钢琴”。
我认为,在我们城市改造提升过程中,走完正常的拆迁程序,签署合同之后,在正式拆迁之前,对这些疑似古建筑请职能部门、文保专家,现场勘察。再根据专家意见,去糟粕存精华,进行分门别类,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或就地保护或异地搬迁。文保单位进行建档追踪管理,相关部门专门设置一处古建筑集中展示区,专门放置拆迁过来的古民居,形成规模效应,达到经济、文化双重效应。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先生的故居原先位于市区高盈里,2006年整体搬迁至南塘。迁移时,最大程度地利用原来拆迁时的材料结构,以修复原样。目前故居修建成了温州数学名人馆,引得更多的人来一睹风采。如此一方面保护了文化印记,另一方面,使得更多人了解了温州的文化。事实上,搬迁的费用并不高。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