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患三年一次 清代南京官员怎么“治水”?
2016-06-30 16:56:04 作者:徐智 来源:金陵晚报 已浏览次
最近,南方多省水患频发,造成财产损失。南京也是一个多河多湖的城市,古代也是水患频仍。清代,不到3年时间,南京就要遭受一次水患的侵袭。当时的地方官是怎么治水的呢?
清代南京水患为数不少
清代,南京遭遇的水患为数不少。根据《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的记载,1736—1911年,南京共遭遇大小水患64次,其中乾隆朝21次,嘉庆朝2次,道光朝15次,咸丰朝3次,同治朝4次,光绪朝18次,宣统朝1次。平均算下来,不到3年时间南京就要遭受一次水患的侵袭。
水患发生时,无情的洪水不仅夺去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根据受灾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将清代南京水患分为三个层级:较轻的表现为下雨、积雨,如据嘉庆九年(1804)五月江苏巡抚汪志伊奏报,“雨水过多,凡近江、近湖、近河低洼之区,间有积水淹浸秧苗”;比较严重的表现为洪水冲决圩岸,如据乾隆三十四年(1769)七月江宁布政使梁国治奏报,“五六月以来,因连得大雨,上游山水下注,江潮漫溢,凡临江滨湖一带圩埂,多有被水冲缺漫过”;最严重的表现为洪水灌入人口密集的城内,如据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两江总督陶澍奏报,“六月十四、十九等日又复大雨如注,江潮涌灌,倒漾入城,贡院内水深自二尺七八寸至三四尺不等,大门外附近民房庐舍亦被淹漫”。
关闭水闸与引湖入江
通过爬梳文献可知,受困于经费短缺,道光以前的官绅在治理水患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疏浚城内河道上。而对城外时常被洪水冲决的沿江堤圩,却很难做到大规模的日常维护。
进入道光朝后,水患进入到频繁发生且愈发凶猛的时段。不少年份里,汹涌的江潮和山水不仅侵袭了南京城外广大地区,还进一步溢进人口密集的城市,加之城内积水无法及时排出,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破坏。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官绅迅速把目光聚焦到阻止洪水入城这一目标上,由此产生了关闭水闸与引湖入江两种治水活动(设想)。
关闭水闸是阻止洪水入城最有效的方法。当时南京一些比较重要的水关,如东水关、西水关等,建有许多涵洞,又用闸板控制启闭,调配控制着平时与灾时出入城的水流。如道光十四年(1834)抵御水患入城时,水闸的启闭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不过在水患来临的个别年份,由于洪水势大和年久失修等原因,官绅往往选择堵塞水闸而不及时开启,造成了城内河道的死水状态。这种过犹不及的做法,极易酿成悲剧。据汪正鋆《〈金陵水利论〉道光十四年跋》,道光十一年“堵塞之后,城内尽成死水,沿河居民不下万余家,日倾污秽之物,荡涤无从,壅遏愈甚。次年壬辰春夏之交,满河之水变成绿色,腥臭四闻,时疫大作,死者不可胜计”。
引湖入江被认为破坏“龙脉”
除了应急时关闭水闸外,当时还有一种引湖入江的治水设想。所谓引湖入江,即通过凿断山脉阻隔,用新水道将玄武湖与长江连通,利用玄武湖相对较高的地势,使湖水直接入江,从而减轻城市面临的水患压力。
甘熙《白下琐言》记载,道光十一年水患时,南京城中就有人提出这一设想,结果被讲究风水的官绅认为会破坏“龙脉”而斥之为“无知妄作之举”。道光二十一年(1841)夏,“江潮泛涨,城中积水为患”,引湖入江的治水设想再次被人提出。时任江宁布政使的成世瑄迫于无奈,决定采用,后被甘熙用堪舆学说服而放弃。从实际出发,引湖入江不仅工程浩大,也会带来诸如洋舰长驱、削弱城防这样的消极影响。
道光二十九年,南京遭遇史无前例的水患。据陈作霖《炳烛里谈》记载,“道光己酉年,金陵水灾为数百年所未有。通城行船,东花园、王府巷等处水逾屋脊者数尺,船行其间,为水中树枝所挂,辄至覆溺,人谓之渡海”。
当年初夏,引湖入江的议论再起,随后竟愈演愈烈,拟从神策门外后湖岸边开始,沿城墙向西十余里开凿一条河道,直达下关江边,“意欲使后湖(指玄武湖)之水倾泻无余而后快”。
当时,两江总督陆建瀛正在清江浦督办河工,上任未久的江宁布政使杨文定“派令委员协同承办司董,齐赴城外丈量,插桩定志,将于开春动工”。闻此决定,“黎民滋惧,人心惶惶”。
本地士绅更于次年二月陆续抵京,欲向南京籍官员求助。侍卿范小云甚至准备将此事奏报道光帝。很快由南京传来消息,陆建瀛归宁途中路经扬州时,听从了刺史魏源的劝诫,正月底回署后便立刻制止了杨文定的行动。
全面治水思想的萌芽
经历过太平天国战争的洗礼,地方政府控制财政的能力大为增强,全面治理水患的思想亦开始萌芽。正如《同治上江两县志》所载:“水旱之备,必在无事之日。道达沟渠,则淫潦不患矣;浚赤山潴句容山水,浚白米潴溧水山水,浚元武潴北山之水,则发洪不患矣;浚秦淮外河于龙江、北河口、大胜关,度地置闸,筑沙洲圩、濒江堤岸,则江潮倒灌不患矣。”反映出官绅从排涝、泄洪、拦洪三个方面治理南京水患的思想。
不过,南京水患的频发与人力无法控制的天气过程和长江流域日益下降的蓄洪紧密相关,上述这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非长江全流域治水的思想,毕竟还是稍显稚嫩。尽管我们能够查到左宗棠等人的治水努力与成绩,但这些仍无法阻止清末水患对南京的侵袭。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