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119岁清代庄园式建筑藏着大量精美古文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楚东山大屋。记者彭红霞

 

  浏阳最东端,大围山镇地扼湘赣两省交通要冲,这个凝聚灿烂历史文化的边陲古镇,曾有“小上海”之称。其境内的楚东村于2013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保留了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锦绶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楚东山大屋等在内的众多文物。

 

  无论是锦绶堂还是楚东山大屋、涂氏宗祠,都与客家涂姓家族息息相关。青砖黑瓦、雕梁画栋,记载了一个家族兴旺发达和智慧果敢的往昔,也留下了种种传说任世人评点兴叹。

 

  商周遗址、跳石桥、万亩桃林……楚东村的迷人之处远不止一面,大围山的美丽和神奇深不可测。

 

  涂姓家族与三栋古建筑

 

  走进锦绶堂,几乎每个人首先都会为这占地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共有雕梁画栋两层楼房100余间、大小天井10余个的清末庄园式建筑的恢宏规模感到震惊。这座位于漾水湾的老房子,如今已经119岁了,1931年,湖南省苏维埃政府也曾设于此。

 

  我市文物专家任新民曾对屋内留存的文字进行过研究,认为锦绶堂是浏阳范围内古文字最多的古建筑。锦绶堂的门楣、阶檐、藻井、墙龛等处,在建设之初由匠师仿写了大量古文字,草书、行书、隶书、石鼓文、禹碑文、楷书等中国书法形式都有体现,不仅书写漂亮,而且保存完整。这些仿写的古文字,除了大量商周铭文,还有《西都赋》、《通典》内的字句,各朝各代诗人诗作或散文作品的字句,如唐太宗《圣教序》片段,《爱莲说》《滕王阁序》等。也有清代人作品,如院墙龛文“山外山容淡莫分,天中佳气接氤氲。峰头自积千年雪,宇内恒瞻五色云。”就是源自清代果亲王允礼的《望太白积雪》。“很多彩绘都是图文相关,颜料是矿石原料,这些艺术才能保存至今。”任新民说,这些历史的文字内涵丰富,在浏阳,锦绶堂古文字是最完整、最多的。

 

  锦绶堂作为国保级文物的文史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当地人最津津乐道的却是一个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这座房子的主人是一名被后人称为涂刘氏的女子,为纪念24岁早亡的夫君涂儒玫(字文绶)建设了‘锦绶堂’。”大围山镇政府工作人员徐和初介绍,带着对亡夫的无尽思念,涂刘氏守着锦绶堂生活了33年,留下了贞节的美名。

 

  与涂氏家族相关的另一古建筑——楚东山大屋,也跟一个女人和一段红色历史有关。

 

  “族谱记载,‘百岁婆’带着三个儿子从广东梅州迁来,慢慢置下了这祖业。”游走在百年老屋内,涂姓迁浏后的第6代涂瑞生说道,他记忆中大屋鼎盛的时期,百余间房子连成一体。

 

  一公里的景点密集带

 

  以锦绶堂为中心,方圆一公里内,除了楚东山大屋、涂氏宗祠,还分布了跳石桥、万亩桃林、溯源风光带等众多景点。

 

  “梳理河川敢对洪峰言砥柱,铺排琴键乐为行客踏笙歌”。徐和初曾为跳石桥写下了这样一副形象的对联。清澈奔腾的大溪河水从一座座石墩间穿流而过,磨去了深嵌入石槽的墩子的方正棱角。不时有村民在石上跳跃前行,于水面留下温润而灵动的倒影。

 

  据徐和初介绍,跳石桥为明初当地乡绅鲁荣业带头捐资修建。几百年间,桥被洪水冲坏过无数次,依靠众人团结的力量,古桥总是会得到及时修复、沿用至今。

 

  楚东村是大围山镇水果种植面积最大的村子。夏季,尝遍桃李梨等鲜甜水果,沿着大溪河而上追溯至浏阳河的源头,看冰川石块、赏峡谷风情。

 

  人文景观诉说岁月沧桑,自然山水蕴藏无限灵秀。近年来,共有《湘魂》、《少年雷锋》、《军人机密》等十余部影视作品在楚东村拍摄取景。

 

  秘境特写


  韵味古镇醉美大围山

 

  从1986年发现的新田坳商周遗址来看,楚东村自古就有人居住活动。除此,迄今为止,大围山镇境内还发现了四处远古遗址:中岳上车遗址、北麓园锣背山遗址、金钟桥的温家岭和朱家坪遗址。这些遗址出土了石斧、石刀等珍贵文物,为研究浏阳地区的人类早期活动提供了宝贵资料。

 

  而楚东村之外,大围山镇还有两个有名的韵味古镇:东门古镇和白沙古镇。

 

  坐落东门古镇东隅的围山书院于清光绪25年(1899年)落成,由当地维新派名儒涂启先带头捐资、捐地并主持修建。门厅、礼堂两侧天井保存了涂启先手植的桂花树和罗汉松各一对。

 

  白沙古镇的古迹数不胜数,万福桥、麻衣庙、刘家祠堂……大革命时期,这里曾是工农红军活动的根据地。如今,毛泽东当年在荷坪的住房、白沙战斗的战壕都依然存在,起义部队驻扎的刘家分祠内犹存多条红军标语,见证着光荣的红色历史。挖掘红色底蕴、营造环境之美打造的荷坪屋场,还可以尝到以口感细腻闻名的白沙豆腐。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