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文化创意”点亮文化生活
居民在蒲鞋市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图书室阅读
周末一早,浙江温州市鹿城区蒲鞋市街道锦园社区的退休教师李鸿雁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社区舞蹈教室,开门、拖地、放音乐,为当天的课程做准备,她在社区为居民免费教授舞蹈课已近10年。像李鸿雁一样,在社区文化中心为居民提供公益文化课程的专业老师还有10余位,合唱、民族舞、越剧、书法……每周都有10余项公益艺术课程供居民选择。而“每周一堂艺术课”,仅仅是蒲鞋市街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项常规内容。
2016年初,在鹿城区文广新局的全力支持下,蒲鞋市街道在创建省级“文化强镇”的57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以社会管理和文化创意为主要特色,走出了一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之路。
创新艺术团队管理模式
“去年以来,街道根据群众文化‘自愿参加、自由结合、自发活动’的特点,多方协调、整合资源,形成了以文化服务中心为轴心、以各活动基地为辐射点、以步行15分钟为半径的‘文化活动圈’,并且每月制定活动主题,每周开展文体活动。”蒲鞋市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叶俊杰介绍。蒲鞋市街道文化中心汇集会议、演出、电影放映、图书阅览等多功能于一体,能同时容纳500人参与活动,目前中心入驻艺术团人员40余人,建立了腰鼓、舞蹈、太极等20余支文艺团队,各团队每年组织文化活动70余场次。与此同时,8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50余个户外文化活动场所以及多个文化广场覆盖辖区内的各个社区,使群众可以就近参与文化活动。
文化人才是发展多元文化服务活动的关键。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蒲鞋市街道近年来扶持成立各类民间文化社团,引导培养非遗传承人,并逐步将这项工作向辖区内规模以上企业、社区、学校拓展,形成了一批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如今,街道已有42支文艺团队,每年开展文化活动500余次。
有了人才作保障,蒲鞋市街道在温州市率先启动了基层文化中心委托艺术团队管理模式,采取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确定承接服务的艺术团队,由文艺团队成员担任文化中心管理员,并成立了由文化部门、街道和社区三方为主体的考核评估小组。承接服务的文艺团队负责提供公益艺术指导,让群众在每个节庆日都能观赏到一场大型演出、每季度都能参与一场公益培训,优化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这一文化服务管理创新举措获得2014年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同时入围第三批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在我们蒲鞋市街道,基本上小活动天天有,常规活动周周有,大活动月月有。”蒲鞋市街道居民说起身边的文化事滔滔不绝。的确,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蒲鞋市街道辖区内居民在自己喜爱的文化活动中愈发地活跃,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家风、家训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慈孝文化的微观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民的生活。2015年,蒲鞋市街道绿园社区建成温州市首个家风家训教育基地,发动市民“晒家风”、成立社区道德风尚基金、宣传社区好人典型和好事……家风家训教育基地成立至今,开展了主题活动、知识讲座50余次,不断挖掘居民身边经典的家训家规,整理、编辑后在各文化礼堂和文化中心悬挂、展播,并制作成宣传画册分发普及。
“红色文化”也是蒲鞋市街道文化工作的特色之一。街道以学院中路为“红色主轴线”,编织了红色文化网络,成立了共建单位志愿队伍40支,将红色志愿者服务分布其中,以红歌传唱、红色讲堂等形式充分发挥党建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和亲和力;成立红创文化公益中心,深入挖掘党建特色人物、红色素材,通过微电影拍摄、红色故事书汇编等形式,总结提炼基层红色经典故事,让群众体会红色热度、感受红色温度。
有了丰富多元的文化风尚,更要立足街区文教特色,提升街区文化内涵。为此,蒲鞋市街道以“携手文明·志愿同行”为主题,建成了学院中路“美丽街区”,通过对学院中路进行统一设计、集中整治、整体美化等一系列精细化“雕琢”,使这里成为鹿城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现在的学院中路,有了精美浮雕墙、立体绿化装饰,连变电箱也“包装”上了美化图案……处处都洋溢着文化味儿。
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
今年1月,蒲鞋市街道成功入选浙江“省级文化强镇”,在继续挖掘区域内文化资源与潜力的同时,开始对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
综合文化中心拓面提质工程,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今年,蒲鞋市街道为该综合文化中心配备了影视播放厅,同时对现有的文化中心图书馆进行提档升级,对接鹿城区图书馆,开通“一卡通”服务,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购置新书5000册,营造全民阅读的人文蒲鞋市氛围。在中心文化活动提档升级方面,开展特色文化沙龙,组织各类教育、书画、文艺活动,在文化名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中,提升群众文化修养;深入挖掘蒲鞋市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街巷建筑等,提炼文化精髓,集文成册印发。
“文创第一街”崭露头角,以文化产业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浙江创意园、市东南剧院、区文化中心、人才大厦等如同散落在蒲鞋市街道的一颗颗“文化明珠”,为将它们串珠成线、盘活文化资源,街道打造学院路“文创第一街”,拓展沿线各布局点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同时加快推进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吸引文创企业落地,推进产业转型。另外,街道进一步加大了文化队伍人才建设,利用商会、侨联、科协、文联等区域内各方资源,发挥辖区民间专业文化人才、文艺爱好者力量,推动社区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礼堂活动多元化发展,开辟特色主题活动,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居民积极参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