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的五个关键词

  上海,作为国内最早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城市,它的先发性和品牌性是不言而喻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成果巨大,但优势不优、特点不显,上海能否以其“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去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迈上新台阶,必须把握五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人才

  要想重建上海文化高地,留住人才是核心,更要凭借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特点,以海纳百川之胸怀吸引高端创意人才入沪。

  1、完善泛文化领域内的法律服务体系,包括税法的服务,完片担保保险的服务。将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助于引领国际化的文化产品生产,有助于引领国际化的法律规范体系和创意氛围,让吸引高端创意人才的工作得到法律的保障。

  2、吸引人才的本质是企业能否搭建适合人才发挥的平台,投融资平台可以让人才在企业中找到足够的资本,高科技技术加工平台可以让海外人才将国际项目带入低成本的国内,落地在上海。

  3、优化环境,创造条件,吸引渴望服务于高端文化项目的内地人才流入上海,推动上海的文化生产形态转型发展,从粗加工向高技术加工迈进。

  4、上海的开放性,使其曾经是东方的巴黎,是亚洲最大的电影工业基地,虹口亦是中国的写作中心,而现今虹口应有意为之,重新将创意、写作、电影工业等文化中心落地虹口,吸引国内外人才入驻。

  ■关键词二:产业

  做强文化金融与文化科技融合这两篇大文章,要将其作为上海最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特征进行培育扶植。

  1、上海应利用金融的定位和开放的氛围,吸引国际创意人才到上海来寻找资本和技术服务,上海借此机会做起高技术服务基地。

  2、搭建类似于好莱坞模式的投融资平台以及一流的高技术服务体系;以金融和高技术为手段,以互联网为载体,鼓励国内更多年轻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对于从传统文化企业转型为用文化科技来引领生产的高科技文化企业,成功企业案例应予以复制。

  4、积极倡导并由政府主导配套更多的科研,比如一些重大研发项目,原本仅由科研机构牵头,现在可以让这些科技化的文化企业共同参与。

  ■关键词三:企业

  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力度,做优做强一批社会投资文化企业。

  1、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和资源可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通过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留住国有企业的人才资源。

  2、体制资源不仅开放给民营,更应开放给国际资本,尤其应利用自贸区的天然优势将文化产业开放给外资,使国内高端服务、加工的功能更多服务于一流品质的产品。

  3、加大文化教育产业改革,重点发展艺术类的产学研,让企业的创意人才和教育培训结合起来。

  ■关键词四:园区

  园区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生产和消费齐头并进,上海有很多园区,其实也是上海发展的一个优势,园区作为一个载体,政府应帮助园区转型升级。

  1、应更加注重产业的功能和集聚效应。

  2、要发展出一批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型文化街区。

  3、营造宽松的适宜文化人群生存发展的高端消费环境。

  4、向台湾文创界借鉴,使生活美学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加强基础美育工作。

  5、国际化的过程中,通过园区的氛围和产业概念,让国内的年轻人在上海的优势氛围下形成大众创业的气氛。

  ■关键词五:政策

  文化企业的扶持应当由原先的“一企一策”或者“一业一策”,向“一阶段一策”转变,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提供相应配套政策扶持。

  1、小微型企业在招录员工、租用场地、办公设备等方面均有很大扶持需求,政府应提供平台、提供猎头补贴等,也可以提供一些小额融资帮助和扶持。

  2、发展到中大型企业,应按项目补贴或对接各类金融机构做必要的融资支持,帮助企业在管理、合规方面进行有效梳理。

  3、面对大型企业,则应支持其对接更多科研项目,让校企联动,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同时应支持更多的国有资源与这一类大型民营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合作探索,关键是要把企业机制做活,规模做大做强。

  4、政府的扶持政策和企业发展阶段挂钩起来,根据企业的营收利润来评判应该给到符合企业这一阶段发展需求的扶持,将资金分布在不同的评审平台,节约政策资源。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