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该保护的不仅是“文保单位”
2016-06-29 10:05:02 来源:光明日报 已浏览次
一座非“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建筑可能要保不住了。位于安徽淮南的安徽理工大学要搬迁校区,三座建于解放初期的老楼可能会被拆除。连日来,连续有校友、市民在网上发声,呼吁保留这几座承载记忆的老楼,别把文化也拆走了。当地规划部门回复称,这三座老楼不是“文物保护单位”,拆除是合规的。
根据这个回复的逻辑,一个非“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只要法律合规、合同签订,就可以视为准备好了迎接挖掘机的轰鸣。所以,“文物保护单位”也可以被理解为“免拆牌”,没有此牌的只要有价值,难免不被觊觎,至于它们的未来,就看合同的讨价还价了。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上了年头的建筑不仅有开发潜质,也有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潜质,迫不及待地拆除,就是截断了它们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通道。倘若这种做法成为对待建筑物的常规路径,那无疑是让文物保护单位的挂牌和土地开发的拆建“竞跑”。究竟是先挂上牌子还是夷为平地?是考察审批的速度快,还是资本大潮的奔涌更快?熟悉近些年国内土地开发速度的人,不难得出答案。
可能的结果是,随着岁月流逝,却留不住历史积淀,处处是“推倒重来”的景象。若真是如此,历史记忆、文化底蕴的唤醒,未来只能寄托在点状分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上了。若要追寻历史,先得买张门票。
我们更要思考的是,建筑物的拆与留难道仅仅依赖土地价值的评估吗?如果说历史、文化的价值不易把握,那么民意的反弹是最易感知的。安徽理工大学校友的呼声,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声音的汇集即是对文化价值的肯定。这是一种提醒,在历史建筑的去留上,事先不考虑民众情感是多么欠周道,而在合同已经签订的情形下,又将是多么难以收场。
某座建筑物的产权可能属于某个单位,但是记忆的“股权”却是分散的,属于所有与之有过交集的人,这些“小股东”的利益不应该被漠视。即便没有“保护单位”名分的建筑,只要有情感价值,不妨多多关照。几年前,天津市在海河下游给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划拨了新校区土地,并且明确“老校区不能动”“给海内外校友一个寻根的地方”。对待历史建筑,有一些“矫情”是必要的。
其实,“文物保护单位”是“免拆牌”这种前提也过于乐观了,不少级别不高的保护单位被拆除,有些开发商付出的代价仅仅是赔偿几万元。相比较而言,得到校友自发保护的老楼还可能受到关注,那些记载了历史的吉光片羽却远离日常生活的陈迹,可能就在寂无人处裹挟着历史片段一同消逝了。
所以,该保护的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或者说,保护的目标从一开始就需要校正,不是某座建筑,而是人的情感、历史的记忆。历史痕迹一旦泯灭,便如钻入时空的黑洞,不管我们平地起高楼的能力多强大,也无寻回的可能。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